神经性厌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二舅的快乐让人心生敬意,用来治愈社会 [复制链接]

1#
北京最好的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etbdf/

这两天,《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的视频成了全网热搜。在作者的叙述中,二舅的生活充满了苦难和遗憾,但他却乐观而知足,成为“村里第二快乐的人”。二舅的精神“治愈”了视频作者,也让很多网友大呼“治愈”。

一个人快乐与否,是看外在的现实水准,还是看内在的精神感受?古人说达人知命、穷且益坚,一个人的精神快乐,当然可以超越现实境遇。但这种快乐一旦用来治愈社会,可能会产生一些细思恐极的后果。为此,要带大家走进思想史,进行一番历险。

在进行历险之前,需要强调,我对二舅这位平凡而坚强的老人,始终心存敬意。

一、失去的,是我不想要的,所以我永远快乐

上世纪有个了不起的思想大师叫以赛亚.伯林。这老爷子做出过很多原创性的思想贡献。其中最著名的是区分了两种自由的概念:积极自由——消极自由。

什么是积极自由呢?

伯林发现,思想史上,存在这么一种对自由的理解:自由就是要“做自己的主人”。不是说“在我地盘这、你就得听我的”,而是我发现有时候别人不惹我,我也做不了我自己主。

比方说,有人纵情声色,有人放飞自我,有人满足于外在的富足还乱发朋友圈炫富……总之看上去自在,却不干正事。从理性的角度,他们没有被自己的理性主导,没有服从于一个更高层次的内心世界,亦即没有成为自己的主人。

所以,按照积极自由的标准,他们都不是自己的主人,都是不自由的。

所以大家可以看到,积极自由的起点,是区分了一个更高级的内在自我(比方说理性主导的自我),和低级的外在的自我(比方说贪图外在享乐的自我)。

快乐这件事情,其实一样纳入这个理解。

一种快乐是外在的快乐,满足低级自我。吃得开心、喝得满意、有车有房有存款,都是外在快乐。

一种快乐是内在的快乐。孔子大赞“贤哉”的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身处烂尾楼、手上民生物资也不足,仍然不改君子之志,安贫乐道,这种快乐就是一种更高级的满足内心精神世界的快乐。

二舅一生如此艰苦,如此多遗憾,仍然不觉得有遗憾,仍然开心快乐,这种快乐,就是一种更高级的内在快乐。

但是,故事没讲完。伯林说:大家要小心。快,“躲进内心的城堡”。

不是让你躲,也不是让我躲。是伯林告诉我们,这种追求更高层次的内在精神世界自由的做法,会导致大家“躲进内心的城堡”,出现很多荒诞的结果。这种事情在思想史上屡见不鲜,最有名的是斯多葛学派。

斯多葛学派的哲人生逢乱世,亚历山大大帝在搞征伐,希腊现实世界的自由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在这个自由悉毁于战乱的时代,斯多葛学派告诉你:失去的自由你并不在乎,你拥有的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说,快乐就是一种满足,那么,斯多葛学派哲人得不到的,不过是哥们不需要的。他们已有的,就是能够让哥们满足的。

伯林形象地用“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来比喻斯多葛学派这种心态。

你的地盘你做主,于是你自由;你的地盘你满足,于是你快乐。但你的地盘在不断缩小,你的自由和快乐的范围在不断退缩。退到最后,退无可退,就是自己内心的城堡。

斯多葛学派哲人的终极结论就是:只有内心世界的自由是最高级的自由,是真正的自由。同理可说,只有内心世界的快乐,是真正高级的快乐。

亚历山大的大军可以剥夺哲人所有外在自由,但剥夺不了他内心的自由。所以很悖谬的一幕就出现了:一个人即使关在监狱中,上了一万道枷锁,也是自由的。被囚在西湖底下的任我行要是早点读斯多葛学派的书,早就自由了。这可比向问天的救援行动厉害多了。

同样悖谬的是:一个人哪怕像《活着》里的富贵一样惨,他都可以是快乐的。因为除了内心,其他都不重要。

我们始终尊敬二舅。二舅当然没说过外在的苦难不重要。但视频作者始终强调苦难的二舅毫无遗憾、心态快乐时,我总想提醒大家:外在的苦难,对于衡量我们的快乐,也很重要。

二、追求大我:民族身上的强悍

“躲进内心的城堡”斯多葛学派哲人,最大的问题,在于告诉我们“外在”是不重要的。这让我们忽视了一个真实的外部经验世界,忽视了具体而微的现实生活体验。剩下的,只有高高在上的内在心灵,宛如一个雕像。

面对有人提出的二舅开直播赚钱的建议,视频作者表示,“就算是他同意我也不同意……我觉得这事就变得很不酷了。”

确实,直播行业龙蛇混杂。但直播的流量变现,是改变二舅一生穷苦生活的一个机会。改善一个老人穷苦的外在生存境况,和保持精神之“酷”,哪个重要?也许这个问题没有脱离伯林的“躲进内心城堡”之思。

其实无论二舅如何选择,都没有问题。

但我们必须考虑,如果拿这种“内在快乐”治愈社会,会不会出现“轻视外在”的后果?

除了轻视外在经验世界,伯林还谈到了一个更为惊人的后果。

内在的我,也就是真正的我,才是最高级、最重要的。但内在的这个我,究竟是什么?有时候很难捉摸。因此往往就会和一个更高的“大我”等同起来。这个“大我”,是集体、是民族、是国家。

“大我”的意志,就是你的真正的自我意志。服从集体的“大我”,才是真正的自由。呈现“大我”的精神,你才真正快乐。那个卑微的微不足道的“小我”便被淹没在了浩浩荡荡的“大我”洪流之中。

你代表不了真正的你。集体才代表真正的你。

在二舅的视频中,作者强调:“二舅这里让我看到了我们这个民族身上所有的平凡、美好与强悍。”这些精神,甚至是一些人中龙凤所不能具有的。

在作者的叙事中,我明显感受到,从“外在苦难”到“内在的精神快乐”,再到“民族精神的呈现”,二舅实现了一个从“经验自我”到“内在自我”,再到集体“大我”的升华。

但是也许伯林泉下有知,仍然会絮絮叨叨地提醒我们:即便你把二舅升华了,也请不要忘记二舅所经历的现实的苦难,不要忘记“大我”之外的那个卑微个体的真实境遇。

三、为什么馒头能吃出山珍海味的感觉

伯林在其他文章中谈论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边沁时,忍不住大加吐槽。

边沁喜欢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还喜欢搞个幸福指标、快乐指数,他很注重人的内在快乐体验。

伯林吐槽说,如果有一种极乐丸,让人们吃了就能进入极乐状态(不是极乐世界),每天开开心心忘记忧愁,边沁肯定希望大家都吃下去。快乐最重要,怎么实现快乐不重要。

但是伯林话锋一转,说边沁的弟子密尔,一定会反对吃这种神药。在密尔的思想里,人能够从多种可能中进行自由选择,并选择一种最合适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追求的方式越多,生活才会越丰富。密尔在《论自由》中也做过这样一个比喻:人要从很多货物中不断挑选,才能选出合适的衣服鞋子。生活道路,亦复如是。

套用伯林吐槽边沁的那个例子,一个实际经历苦难,但吃了药丸就能保持内心快乐的人生,真的很快乐吗?

二舅达人知命,近乎古仁人,这是值得佩服的。但二舅的人生道路真的有得选吗?

如果冰箱里只剩下唯一一个馒头,再冷再硬你也得吃。把它想象成山珍海味,总比想象成石头蛋好一些。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如何想象,在于冰箱里只有这个馒头啊,没得选。

吃馒头的人没得选,可以理解。但这不代表旁观者可以拿这件事去推而广之、治疗厌食症。

“四肢健全,上过大学”的我们“理应”要思考怎么让冰箱里多一些不同的食物选择,“理应”要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