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哥新传考研开设了新的栏目——,我们会在新传考研书单中为大家挑选重要的基础书或者拓展书,为大家整理重要的知识点,并未大家做拓展和延伸~~希望大家能喜欢我们这个新栏目,欢呼~~
我们为大家选取的书是清华大学女神彭兰老师的新书——《新媒体用户研究:节点化、媒介化、赛博格化的人》,今日我们为大家梳理了书中的第一章第一节的框架图和重要知识点,大家做好笔记哦
重要知识点
一、新媒体的定义
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具有互动性融合性的媒介形态和平台。在现阶段,新媒体主要包括传统互联网(基于万维网等应用方式)和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具有互动性的数字媒体形式。
二、“新”“旧”媒体的界定
对于媒体“新”“旧”的界定,可以从信息生产的可控性,社交可控性和移动可控性三方面来衡量,在三种可供性上水平越高的媒体往往就是越“新”的媒体。
三、新媒体传播渠道扩张的发展脉络
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社会化媒体,资讯客户端,个性化推荐平台,视频、VR或AR平台,专业化服务平台,混合型平台。
1)门户网站、咨讯客户端:编辑把关+大众化推送
点对面模式。将多个媒体的内容聚合,再以编辑的判断为基础进行内容筛选,最后以无差异的方式推送给大规模用户。
2)搜索引擎:多元搜索+算法调度
搜索对内容的排序,决定了相关内容及其生产者被用户点击的可能性高低,对于网站流量的调度作用明显。
3)社会化媒体:人际网络+大众传播
社会化媒体对于整个新媒体新闻及其他公共信息传播的模式与结构产生深远影响,使得信息的筛选机制发生变化。在社会化媒体里,由社交网络构成的人际传播渠道成为公共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
4)个性化推荐平台:个性分析+算法匹配
在这类平台中,内容与其特定的接受者之间,以算法为“媒”进行匹配,把个性作为算法中的核心变量。
5)个性化算法潜在的负面影响:
a.使受众产生消化疲劳与厌食
b.造成用户视野的狭窄,即信息茧房
c.面对沉浸在个人天地里的离散个体,社会整合变得越来越难。因此,作为对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平衡,面向大众的公共化信息推送仍然有必要。
6)视频和VR/AR平台:临场体验+社交传播
从新闻呈现方式看,重新定义了新闻现场。
优势:直观的视觉感受和临床化体验,使受众对于新闻的认知更多取决于自己的临场观察。
7)专业化服务平台:生活场景+资讯推送
原本以生活服务为核心的网络平台(如淘宝、高德等),开始整合一定的新闻或资讯内容,即媒体化。
8)混合型平台:
以上6种平台间相互融合所形成的混合媒体。
延伸拓展:
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生产与新闻的传播,两者是捆绑在一起的,而网络媒体的发展,是新闻生产与新闻分发(传播)的分离。随着新技术的应用推动下,出现了各种新的新闻分发平台,比如资讯整合平台(门户网站—新闻客户端)、搜索引擎、社会化媒体、个性化推荐平台、视频和VR/AR、专业化服务平台、混合型平台。
网络中先后出现的各类新闻分发平台,都或多或少改变着网络媒体的生态。新闻分发平台的延展,也是传媒业生态变革的关键路径之一。
四、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变化
“大众门户”模式:
以万维网站为主要平台,以网站的内容为核心的传播模式。
点对面模式的延续,传播者与受众的地位不平等,网民只能被动的获取经过编辑筛选的信息。
“个人门户”传播模式的特点:
每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关系成为传播渠道、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播动力。
延伸拓展:
(一)web1.0时代的大众门户模式
在“大众门户”模式中,网站与网民(传播者与受众)的地位是天然不平等的。网站对于传播的控制权力是强大的,网站的编辑对于内容的取舍直接影响着网民获得信息的范围与质量,网民在信息获取方式仍然是被动的。
网站的内容的传播效果测量手段是用户规模。
(二)web2.0时代的个人门户模式
1、每一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个人门户模式中,每一个节点同时扮演着信息的生产者、传播者与接收者的多重角色。
2、关系成为传播渠道,节点的社会关系(社会网络)成为信息流动的渠道。这样就意味着,在这样的传播模式中,关系渠道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着信息的流动广度,传播者之间的竞争,开始转向对用户“关系”的争夺。
3、传播是多层级的。基于“个人门户”及其社会关系的传播是多层级的,信息需要经过多次传播才能不断扩大传播效果,并有可能推动“裂变式”传播的形成。在这样的传播网络中,每一次信息传播,都可能导致信息的变形。因此,信息传播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复制过程,而是信息的不断再生产过程。
五、P2P技术(对等网络技术)
一种去中心化,以个人用户为基础节点的思维
六、“分布式”网络结构
“分布式”网络结构是一张无中心交换点的由许多节点连接而成的网络,每一个节点都有多条途径通往其他节点。
采用“分布式”结构,使得网络中的任何一个节点被破坏后,不会影响到其它节点之间的通信,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延伸拓展:
阿帕网采用“分布式”的网络结构,为互联网成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权的新兴媒体奠定了基础。这种结构不仅使网络具有很高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也造就了信息传播的多样化与控制的复杂化。
此外,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分布式结构,才使得其被赋予了公共领域的色彩,会带来民主。
七、新媒体传播主体的扩展
新媒体传播主体的扩展:专业媒体人——全民参与
万众皆媒: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来源,也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节点,人们的社交网络成为主流的信息传播渠道之一。
万物皆媒:参与主体将不仅是人,机器及万物都可能成为信息的采集者,机器也可以完成信息的智能化加工。
延伸拓展:
传统媒体的使用者往往被称为“受众”,但在网络时代,“受众”这个词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一方面,传播者与受众的界限模糊了,受众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与消费者,他们也可以用各种方式参与到内容的生产与传播中;另一方面,网络传播中,过去表现为“不定量”的“多数”的“群体(众)”,开始演变为个性化需求凸显的“个体”。
如果你喜欢我们这个新栏目——《漫步书海》,那就鼓励我们一下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