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进食和喂养障碍
近十余年临床研究资料的积累和疾病分类视角的转变促成了进食障碍和婴幼儿喂养障碍的分类整合。除上述3种进食障碍分类外,本节将介绍回避/限制性摄食障碍、异食症、反刍障碍。
一、回避/限制性摄食障碍
(一)概述
回避/限制性摄食障碍以回避食物或进食量减少为行为特征,常见于婴幼儿、儿童和青少年,会造成有临床意义的营养不良或/和发育停滞,其患病率占进食障碍的13.8%。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主要观点为与亲子关系问题有关,认为父母不恰当的喂养方式和回应方式是问题的来源。在青少年和成年病例中常观察到起病与情绪困扰有关。
(二)临床特征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进食或喂食困难。心理行为上可表现出对食物缺乏兴趣,或厌恶某些食物特征,在进食或喂食的过程中焦虑不安。生理上出现摄食不足造成的营养不良、体重减轻或/和发育减慢甚至停滞,甚至需要依赖肠内喂养或口服营养补充剂。随着症状进展,患者的社会心理功能可能明显受损,例如无法适应幼儿园、学校生活。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时除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外,应注意排除食物缺乏或文化相关的食物限制造成的现象。如果症状出现在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的病程中,或者患者逐渐表现出对自己体重或体形的体验障碍,则不能诊断本病。
鉴别诊断主要需与神经性厌食鉴别,主要鉴别点在于本病从发病伊始就找不到患者任何与体重体形相关的顾虑。另外,因食欲不振可存在于很多躯体疾病和精神障碍,也应注意鉴别和排除。如同时符合回避/限制性摄食障碍的诊断标准,可与其他疾病做出共病诊断。
(四)治疗与管理
目前主要的干预手段是行为干预和基于家庭的治疗,参见本章第二节《神经性厌食》的治疗,同时对症处理,改善营养状况。多数患者随年龄增长症状逐渐消失,但部分患者会发展为神经性厌食或其他进食障碍,故应注意随访,及时给予对应的治疗。
二、异食症
(一)概述
异食症以持续性嗜食非食物和无营养的物质为行为特征,可见于儿童的各个年龄段,以5~10岁的儿童最为常见,青春期逐渐消失,少数成年期发病的报道。目前患病率尚不清楚。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未明,有关感觉、消化、营养、心理、以及精神疾病的因素都有涉及。一般预后良好。
(二)临床特征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进食一种或多种非营养性、非食用性的物质,摄入的典型物质通常基于年龄和易得性而变化,包括纸、肥皂、布、头发、绳子、羊毛、土壤、粉笔、滑石粉、油漆、口香糖、金属、石子、木炭、煤、灰、黏土等。这种情况至少持续1个月并严重到需要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