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诈骗曝光 http://m.39.net/baidianfeng/a_5154115.html文
周元
编辑
美龄
年诺贝尔文学奖被授予美国女诗人露易丝·格丽克(LouiseGlück),获奖理由是“因为她那无可辩驳的诗意般的声音,用朴素的美使个人的存在变得普遍”。
继鲍勃·迪伦之后,短短几年又一位美国诗人拿下诺奖,这一结果令不少人感到意外。毕竟一同角逐本次诺奖的热门人选都是耳熟能详的米兰·昆德拉、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这样的大家,当然,还有万年陪跑的村上春树等人。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一直以来还是颇受赞誉的,她曾经获得包括普利策奖、国家图书奖、全国书评界奖、美国诗人学院华莱士·斯蒂文斯奖、波林根奖等各种诗歌奖项。还曾是-年度美国桂冠诗人,被誉为“美国必读的诗人”
选择露易丝·格丽克的确兑现了诺贝尔文学奖自身的承诺:逐渐淡化“以欧洲为中心,以男性为中心”的评奖标准。格丽克正好符合这一“承诺”,一位来自美国的女作家、女诗人。不过依然有评论认为露易丝·格丽克是为优秀的诗人,但还称不上“伟大”,也并不足够匹配诺贝尔文学奖。
考虑到过去几年里,诺贝尔文学奖的选择一直备受质疑且风波不断,露易丝·格丽克绝对是“安全”的选择,一来格丽克作品本身极具“普遍性”,二来格丽克对身份和*治标签非常排斥,作品中也会回避相关内容。还有外媒称,瑞典文学院也许是想重塑当年“发现”辛波丝卡所带来的影响力,所以选择了一个相对冷门的美式主流诗人,以证明他们在充满庸才的美国诗坛中“发现”大诗人的能力。
露易丝·格丽克在得知自己获奖的消息,“感到惊讶和高兴”。在接受诺贝尔奖团队采访时,她这样说,“我的第一个想法是‘我不会有任何朋友了’,因为我的大多数朋友都是作家。”“但最重要的是,我关心的是保护我爱的人的日常生活。”
年,露易丝·格丽克出生于纽约一个匈牙利裔犹太人家庭,祖父早年移民到美国,此后开杂货铺谋生,生意做得还算有声有色。几个女儿都读了大学,唯一的儿子也就是格丽克的父亲,他有着写作的梦想,憧憬着当个作家,但这条路走得并不顺遂,于是改行投入商业,反而获得了成功。
格丽克是家里的老二,但就在她出生前七天,她的姐姐不幸夭折了,这给家庭笼罩上一层阴霾,即便是她的出生,也并没有带给家人太多的欢欣和喜悦。尽管格丽克之后又有了一个妹妹特雷兹,但这一创伤在此后多年,犹如一片无法驱散的阴云笼罩着她的生活。
格丽克父亲是成功的商人,母亲毕业于名媛辈出的卫斯理女子学院,两人对文艺的共同追求,让文学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主旋律。他们对两个女儿爱如珍宝,悉心教育,“妹妹和我在每一种天赋上都得到了鼓励。如果我们哼个不停,父母就带我们上音乐课;如果我们蹦蹦跳跳,就会被带去学跳舞……母亲很早就开始教我们念书。”格丽克回忆说。
格丽克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不到三岁就熟悉了希腊神话;四五岁就读过莎士比亚等名人诗集;五六岁就开始诗作创作;十岁起便立下成为诗人的志向。童年时代的她,自认为是威廉布莱克、叶芝、济慈和艾略特的传人。
父母也给了格丽克极大的鼓励,他们经常会把她写的诗打印出来,并给出中肯的评价和建议。“我想完成我自己的句子。我完全沉迷于母亲的赞同,想在她评价甚高的某件事情上表现出色。”格丽克说。同样在这样良好的家教环境中的妹妹特雷兹,长大后成为了一名小说家。
如果一直都是这样顺遂,露易丝·格丽克肯定无法写出如今这样像锥子一样扎在人心上的诗句。正如她本人所说,“作家的根本体验是无助,创作不是一路高歌、得心应手,更不是单纯的个性倾泻,大多数作家的时间消耗于种种折磨之中,终其一生都在等待被一个念头召唤。”
初中时的格丽克一度陷入迷茫,试图以断食的方式将精神与肉体隔离、使自我意识与父母之命对抗,结果最后发展为神经性厌食症。“对我来说,厌食症的悲剧似乎在于:其目的并非自我摧残,但结果却经常是那样。”慢慢地,格丽克终于意识到,“不是灵*优越于肉体,而是灵*依赖于肉体。”
厌食症发展得越发严重,格丽克不得已开始求助心理医生,甚至因此辍学。此后长达七年的时间里,心理治疗成为了她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因此耽误了学业,高中读了几次才读完。而且勉强毕业的她无法成为全日制大学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
其后,露易丝·格丽克参加了莎拉·劳伦斯学院的诗歌课和哥伦比亚大学通识教育学院的诗歌研讨班。两年后,她遇到了自己的伯乐——著名诗人斯坦利·库尼茨,在他的影响下,看待问题的方式以及诗风都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格丽克在自我审视中进行诗歌创作,又在诗歌创作中得以自我疗愈,二者一起,帮助她最终战胜了心理障碍。“心理分析教会我思考,教会我用我的思想倾向去反对我的想法中清晰表达出来的部分,教我使用怀疑去检查我自己的话,发现躲避和删除。它给我一项智力任务,能够将瘫痪——这是自我怀疑的极端形式——转化为洞察力。”格丽克如是说。
自年出版处女诗集《头生子》以来,格丽克共著有十二本诗集和一本诗随笔集。年,她凭借诗集《野鸢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
露易丝·格丽克的早期作品具有很强的自传性和私人性,诗歌中藏有她经历的童年生活、姐妹关系、父母关系以及丧亲之痛等等。
不过,格丽克又强烈反对读者把她的诗歌仅仅当作她的自传:“把我的诗作当成自传来读,我为此受到无尽的烦扰。我利用我的生活给予我的素材,但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它们发生在我身上,让我感兴趣的,是它们似乎是……范式。”
在创作后期中,格丽克更多地将自传性内容与永恒的生死、欲望、神话与自然结合在一起,来表达人性共同的犹疑、敏感、爱欲和痛苦。在风格上,她也逐渐归于天然去雕饰的简洁扼要。
格丽克曾在演讲中强调,比起华丽的辞藻,更令她着迷的是“上下文的多种可能性”。生命、死亡、情爱,这些文学与哲学的终极命题,如一颗颗黑珍珠闪现在格丽克的诗中,其诗歌黯淡的外表下掩映着一个沉沦世界的诗性之美。
阅读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有时略显枯索,也许,这与语言与文化的隔阂不无关系,这些难免会造成某些特质的丢失,比如节奏、音律或幽微的寓意。但并不妨碍我们从她的诗句中感受到疼痛。
不过,诗歌的确相对小众,诺贝尔文学奖拉动作品销量的能力已是业内公认,但诗歌似乎不在此行列,当当网老板俞渝在朋友圈发出哀叹:“诗歌拉不动销售。”格丽克的热度在社交媒体上只保持了很短的时间,诗集的销量也是如此,与以往诺奖的热度形成了一个明显且讽刺的反差。
声
明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转发推荐!
原创稿件,受法律保护,转载请联系后台!
精彩回顾
“中国半导体教父”张汝京
巩俐“夺冠”
罗永浩
克里斯托弗·诺兰
“人民英雄”张定宇
“鹰派”石破茂
尹明善
安倍晋三
“人民英雄”张伯礼
芬兰女总理桑娜·马林
霍启刚参选立法会议员
陈薇院士
梅耶·马斯克
坎耶·维斯特竞选美国总统
国民老干妈陶华碧
*光裕
约翰·博尔顿
大疆汪滔
耿爽卸任
何鸿燊离世
*
贝尔纳·阿尔诺
杰克·多西
《柳叶刀》总编理查德·霍顿
东方红总设计师孙家栋
比尔·盖茨成美国“头号公敌”
美国“抗疫队长”安东尼?福奇
英国女王发表特别演讲
鲍里斯·约翰逊确诊
劳伦娜·鲍威尔·乔布斯
张伟丽
约瑟夫·拜登
吕熙
傅莹
硬核专家张文宏
钟南山
韩红
普京大帝
李宁重塑“李宁”
陈道明
张瑞敏
“水逆”的那些商业大佬们
玛丽?博拉
桑达尔?皮查伊
迈克尔?布隆伯格
李斌
潘石屹
孙飘扬
内里?奥克斯曼
网易有道周枫
刘玉玲
托卡尔丘克、汉德克
克里斯蒂娜?拉加德
锦绣中国
郎平
马云
铁娘子默克尔
曹国伟
新晋制片人奥巴马
梁晓声
华为余承东
《哪吒》导演
搜狗王小川
冯德莱恩
章燎原
杨致远
宫崎骏
屠呦呦
莫言
霍华德·舒尔茨
鲍里斯?约翰逊
鲁伟鼎
贝聿铭
库尔兹
邓稼先
小罗伯特·唐尼
郭台铭
周鸿祎悄然“分家”
贝佐斯、麦肯齐
张近东
李兆基
蔡崇信
梅根·马克尔
詹姆斯?卡梅隆
卡尔·拉格斐
商界大佬
周星驰
李娜
董明珠
蒂姆·库克
年度人物寄语
杰森·莫玛
张学友
单霁翔
任正非
J.K.罗琳
斯坦?李
米歇尔?奥巴马
金庸
华春莹
先生叶嘉莹
顺丰王卫
杰夫?贝佐斯
海底捞张勇
段永平
张勇
汤姆·克鲁斯
徐新
杨元庆
科菲?安南
埃隆?马斯克
*峥
孟晚舟
姜文
奉佑生
雷*
曹德旺
梅西
看球指南
*
玛丽·米克尔
美团王兴
哈里王子梅根
李嘉诚李泽钜
卡尔?马克思
侯为贵
刘炽平
扎克伯格
胡玮炜
爱奇艺龚宇
霍金
李敖
周群飞
李书福
梅丽尔?斯特里普
*
特蕾莎?梅
帕丽斯?希尔顿
马克龙
陈凯歌
余光中
年度人物寄语
严歌苓
马艳丽
任泽平
王思聪
海伦娜?莫里西
李开复
赵薇
科林?费斯
鲁冠球
柳青
许家印
伊丽莎白·霍尔姆斯
西那瓦家族
陈士骏
蒋山青
金星
宗馥莉
张雪
潘石屹
白艳
何超琼
朱啸虎
孙宏斌
戴安娜
卡兰尼克
哈利·波特20年
王石
普京
李泽楷
李彦宏
罗杰·摩尔
莫妮卡·贝鲁奇
文在寅
琼瑶
郭颖
梅琳达·盖茨
人民的名义
林郑月娥
魏雪
姚明
陈道明
傅莹
蔡国声
耿莹
斯皮格尔
张艺谋
王健林
王炳彦
龚琳娜、老锣
张郎郎
孔东梅
李晓玲
弗朗索瓦·菲永
屠杰
卡斯特罗
特朗普
吴越
朴槿惠
焦永涛
郭培
希拉里
吕燕
贾英华
李晔
岳成
马云
宗庆后
环球精英YOLO
全球精英人物专访
精品电子新媒体
慢读生活
与您一起走进“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