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厌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和厌食症的女孩儿说话一 [复制链接]

1#

楔子

厌食症是致死率最高的心理障碍,也是被认为最不应该是个病的病。相较于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强迫症等认知偏差明显的心理障碍,厌食症患者几乎没有什么认知偏差,除了极端的追求自身的美感。家长能够学会去接纳情绪,却真的没法接受孩子不好好吃饭,这可是要命的事儿啊。

(一)

厌食症的发病多在青春期,以女孩儿为主,容易被认为是不健康的减肥、社会的审美导向所致。而实际上的发病原因远没那么单纯。

首先,青春期的女孩儿,性激素的分泌,使得脂肪开始容易堆积、第二性征发育。而女性第二性征的维持,是少不了脂肪的参与的。大自然为了保护女性的孕育能力,赋予了女性一项天生的对抗瘦弱的技能:容易堆积脂肪。

女性比男性更加容易堆积脂肪,这是性别决定的。

其次,到了初中高中,课业负担更加繁重,孩子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对抗性的体育活动减少、体育课被占用。而这一时期,身体发育旺盛,孩子的食欲又在不知不觉的增长,热量摄入多、消耗少,热量堆积,自然就变胖了。

最后,作息和饮食习惯的改变,也是很关键的因素。社会进步了,物质水平提高了,食物变得精细,甜食、添加剂的含量在食物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总结起来,就是食物的营养单一、容易消化,食物本身蕴含的热量变多了,而在代谢过程中,需要消耗的热量也变少了。这一增一减,导致了『随便吃一吃』就变胖的现象。

(二)

除了上面的客观原因,以厌食症发病的孩子,多半家庭关系不和谐、养育关系不稳定。为什么这么说呢?

婴儿生下来的时候,只有两个技能:吃和哭。如果一个人对外界的掌控感及其微弱,那他很有可能从对『吃』和『哭』这两件事情上,给自己带来掌控感的补偿。

不管是厌食症,还是暴食症、贪食症,问题都出在『吃』上。一个人的掌控感要有多么的微弱,才能让他只能从『吃』去获得满足感?而环境的控制感又是有多强,才能让一个人只有在『吃』这件事情,才有对自己的话语权?

养育关系的不稳定,给孩子带来的感受,用一句俗话说,就是『吃了上顿没下顿』、极度的不安全感会裹挟着身体。回想我自己、以及我的求助者,多是在更换养育者、父母关系或其他重要的家庭关系发生变故之后,短则半年,长则两三年,被发现了有厌食、催吐等行为。

站在病患的角度,我当年的立场是:如果我吃的更少、甚至不用吃,我就不用给我的养育者带来麻烦,我也不用在纠结去谁家吃饭这个令我尴尬、为难、又不快的问题了;而大部分女孩儿持有的观点,可能是:我要变的更漂亮、身材更苗条、皮肤更水嫩,才算一个合格的美女,否则就会被同学嘲笑;在电影『整容天后』里面,女主的台词是这样的:不是自信了才变漂亮,是变漂亮了才有自信;还有的人,可能是用『吃』来自我惩罚。

所以和吃、美相关的话题,其实是:我需要被认可、需要被接受、不要被抛弃、不要被饿死。我需要被赞美,需要鲜花和掌声。

而这些感受的来源,其实最初是来自家庭、来自亲人、来自母亲。

(三)

在『母爱的羁绊』这本书里,作者反复地提及一个观点:被控制型的母亲养育的女孩儿,需要花上更长的时间来梳理和摆脱母亲对她们的消极影响。这些消极影响包括:极端的自卑和自恋共存、讨好别人、在亲密关系中感到压抑、虐待自己、轻视自己的感受、自我认可度低、不敢反抗等等。

所以,如果想要治愈孩子,家长需要给到的孩子的感受应当是:

我能体会你的感觉

我愿意听听你的想法

我对你的想法感到好奇和喜爱

我愿意帮助你克服困难

我对你的爱没有自私和控制

我愿意无条件对你好

我希望能对你的成长负责

我愿意和你一起探索,如何对你自己的成长负责

厌食症的孩子,经常会在家里唠叨:我觉得我这里还不够瘦、不够好看;我今天没有出门,就不能吃饭了。

这个时候,作为家长要能够理解,孩子希望自己的身材更好、相貌更美,这是值得肯定的积极的想法;家长一定不能说”你又不胖,怎么还要减肥?“、”你学习那么辛苦,要多吃点!”、“好看又什么用,又不能高考加分。”。

这种生硬的否定、拒绝式的回应,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

比较好的做法应当是:变美是件好事啊,我来和你一起想想,怎么实现这个目标。可是孩子,咱们不能以牺牲健康的代价来实现变美吧。

这里,需要科普一丢丢的常识。家长想要照顾好孩子、养育好孩子,至少在知识要说的过去,孩子才愿意和你聊天。否则很容易造成一种『你妈我虽然没你懂的多,但你就得听我的』的感觉,听起来无理取闹。

许多演员之所以那么瘦,一是为了上镜好看,因为平面效果看起来会比3D真人胖一些,所以演员们要比实际看起来的瘦,才能达到上镜不胖目的;二是,演员们的营养餐和健身课是有专业的营养师和教练去规划的,『怎么吃和怎么练』是健身界的大课题,其中的学问不亚于一台外科手术。任何的瘦身,都是摄入和支出的平衡问题。摄入的热量=食物的总热量,支出的热量=食物本身消化需要的热量+基础代谢消耗+运动消耗。也就是说,如果你吃进去一枚水果有卡,而消化这枚水果需要50卡,那你相当于吃了卡;反之,如果你吃进去一枚水果只有50卡,而消化这枚水果需要60卡,那你相当于纯消耗了10卡,这就是所谓的『负能量食物』。实际上,没什么负能量食物的,但是纤维素含量高的蔬、水果、杂粮,在消化的过程会消耗更多的热量,而且排泄的时候顺带排除减少大肠积累的*素。

有了这些知识,基本上可以识别一些认知偏差,比如

孩子通过过度运动来消耗吃下去的能量

家长只通过体重来衡量厌食的严重程度而不是综合考量心律、体脂率、腰围等等来评估健康程度

逼着孩子吃主食没有回旋变通的余地,孩子的节食计划无法执行,最终只好采取极端的拒绝进食的方式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一开始想要减肥,大概是13岁,节食的方式也比较健康:以杂粮粥代替主食、多吃蔬菜、通过香蕉补充能量和促进排便、每天保证牛奶和苹果的摄入、每天上学放学两趟往返都是走路20分钟;通过多样的水果和适量的油脂,预防肝火、心火等不适感。这样的方式保持了一年,体重只是下降了10斤、减小腹,并没有什么精力和体力上的不适。(在年的三线城市,我通过仅有的生物知识和读『本草纲目』,给自己安排了这样的食谱,也算是有一定的创造性了)。

所以很多孩子一开始想要变瘦,并不是没有来由的。她可能意识到自己的体脂含量变高,穿短裙、紧身裤、包臀裙,不再那么好看;也可能来自于同学、朋友无意间的嘲笑『你变胖了』;其实,繁重的学习负担造成了孩子的暴食(吃可以减压,尤其是甜食),长肥了之后又着急的减下去,造成了厌食或者暴食-清除性进食障碍。

家长要接纳、尊重孩子面对的事实,承认孩子减肥的意愿和美好希望,他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千万不要否定!不要否定!不要和孩子说『你真的不胖,不需要减肥』,那样会加重她内心的挫败感,加重对家长的不信任。

这时候家长要做的,是自学或者引导孩子一起学习科学健康的饮食和减肥的知识,让孩子感受到,妈妈在接纳我、支持我减肥、关心我的健康,我要变的更漂亮。同时,家长的支持也有利于孩子打开心扉,和家长探讨自己关于胖瘦的看法、诉说自己内心的抨击,让压力有个舒缓的通道,没有了情绪性的进食,就不容易发胖了。

而对于厌食重度用户,需要亲人细心的呵护了。医院,那么比较好的办法,是从调理饮食、更换餐具入手。比如更换更小容量的碗(我当时用了KFC小份土豆泥盒子),当我承诺我可以把这个极少分量的饭菜吃掉的时候,我就会吃掉它,然后去过度运动。家长决不能监视、过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