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厌食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送给那些正在教育焦虑中的家长们 [复制链接]

1#
美丽的*皮肤爱心援助工程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527/6285095.html

作者:练晓波

来源:鸣金网(ID:mingjin-wang)

(本文首发:鸣金网,图片来源:网络)

前段时间,马云在云谷学校开学典礼上,送给家长们的25句教育箴言,成为了最近很多家长们交流的话题。

每当开学季,总有一批家长变得很焦虑,教育甚至变成了一个“焦虑”的代名词。想想自己小时候,家长似乎都不怎么管,自己现在也没有过的很差啊。

为什么现在的教育会变得这么“着急”?我觉得,要反思的首先是家长们。

谁是“拔苗助长”的始作俑者?

在教育上,每个家长都是“第一次”。我们自身并没有经验可言,有的只是“别人怎么做”,或者“老师要求怎么做”。

所以,在教育这个问题上,首先是家长出现了问题。因为很多家长不知道该去怎么“教育”,也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有的只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想当然”。

70后、80后、90后成长起来作为父母的我们,亲身经历了这个社会的快速发展。因为发展的太快,以至于稍不留神,就被淘汰了,也就有了空前的压力感。这是在以前的父辈中,感受不到的。所以,压力感造成了自我的焦虑,于是很自然的传递到了孩子身上——害怕孩子落后,害怕孩子长大了被淘汰,也就成为了大多数家长所担忧的事情。

“奥数”这种本来是给那些学习上有着一些“天赋”的孩子的“加餐”,结果,演变成了所有孩子的“主食”。也不管孩子们能不能消化,先吃下去再说。导致,孩子们都得了“厌食症”。这样的拔苗助长,催生了一大批“天才儿童”,但最终没有几个“成材”的。

如今,各种奥数班、辅导班、兴趣班遍地开花,似乎自己家的孩子没有上个几个辅导班,都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孩子,都不好意思在班级里说。家长们把对孩子的教育变成了饲养场里“流水线、标准化”作业。

马云的演讲当中有一个例子:在剧院里,第一排的人觉得看不清,站起来看,结果,整个剧院的人都站着看。在教育中也是如此,没有人想过去制止“第一排人的行为”,而是从众心理接受了这样的“结果“。并且,把这样的“结果”,在孩子身上翻来覆去的实验。

所以,对于“中国家庭教育”来说,真正要反思的,是家长。作为家长,怎么忍心对自己的孩子“拔苗助长”并且是那样的理所当然。这么着急的“教育”,是为什么?为什么没有人呼吁这个社会要把教育的“节奏放慢”,似乎孩子明天就要参加高考一样,或者说,孩子未来一定要当个科学家,还是一定要培养出一个“杰出企业家”来?

允许孩子失败不行吗——如果孩子已经努力了?

我们什么都给不了,但可以“守住底线”

每个家长都觉得是在“教育”孩子,要对孩子的教育负责。其实,我们真的什么都“教”不了,孩子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师”。作为家长,应该更谦虚一点,老天给了我们这些“家长们”一次重新成长机会,目的是跟着孩子一起成长。

有人会说,我们需要对“未成年人”起到应尽的责任——安全。是的,在整个家庭教育当中,什么是家长应该、必须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什么都不敢尝试,更别说“独立”了。

“安全”是所有家庭的教育“基础”,更是家庭教育的“底线”。有了“安全”,人才会有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至于如何探索,作为家长,跟着孩子一起“探索”就行。要知道,我们已有的认知和理解,都仅仅只是我们的认知而已,在孩子认知这个世界的过程中,这些已有的认知可能会对孩子造成更多的限制。

“底线教育”的第二层意思,就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不能做的”?开水不能去碰,除非孩子已经知道“开水会烫伤”。“火不能拿来玩”——除非孩子已经知晓了“火的威力”等等。这些同样属于“安全教育”范畴,但不同的是,你得让孩子明白,为什么不能“越界”,否则,是要自己承担后果的。

这不是让大家给孩子设定“边界”,这仅仅是“底线”。守得住底线,才是家长要给到孩子的第一个“教育”。我们不能保证孩子长大一定对社会有用,但是,我们可以做到,孩子长大了,至少不会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伤害”。

明确“底线”,就是要对触碰“底线”承担后果,需要为“破坏”受到“惩罚”。孩子从哺乳期开始,就学会用各种哭闹、撒娇、不讲理来试探家长的“底线”。在成长的过程中,也会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有得为了想买玩具当街耍泼;有的为了不想上学假装生病。甚至,到了青春期“叛逆”的时候,说不得动不得,稍有一些严厉的措施,还会有轻生的念头。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底线”。

有底线的孩子,才能自律,才能自爱。有底线的孩子,才能更好的与人相处和交流,才能收获更多的友谊和情感。有底线的孩子,才有可能遵守家庭的规则,才能更好的尊敬长辈,而不是只有自我的“王子”和“公主”。

我们只是陪伴而已

在孩子18岁之前,家长对孩子是有抚养和提供教育义务的。法律意义上的“抚养”是需要给未成年人基本需求——也就是马斯洛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也就是“衣食住行”和“安全”。在这里,“养”是抚养和培养的结合。

正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义务”,于是“教育”孩子的时候,很多家长就明显有了“等级”差异,就有了“主次之分”。这显然是“不公平的”,说的上纲上线一点,这就是“以权谋私”的“原罪”。

所以,我想说的,如果真的要“教育”孩子,不如和孩子一起学习吧。把自己先当成孩子,才能知道自己的“无知”,才能对未知世界探索的欲望和兴趣,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否则,出发点都不一样,怎么可能在同一条路上行走?

孩子的勇敢和自信,都是在“大人弱小”的时候才会显现出来的。家长一味的“强势”,孩子根本没有机会去展示自己的勇敢和自信,因为你把所有的“危险”和“麻烦”都解决了,孩子就没有机会去面对这样的“危险”,就不知道如何去解决“麻烦”。

我经常带孩子去爬山。当然,我们不称之为“爬山”,而是“丛林探险”。因为,孩子喜欢这个名字,而且对这样的事情充满着好奇心。一路上,都是孩子带路,管他走到哪里,我只管守住“安全”的底线。在孩子有危险的时候,第一个出现,守住这个“底线”。至于其他的东西——“我也只是个孩子”。

所以,与其叫“教育”孩子,不如叫做一起成长,只有在跟孩子一起体验成长的过程中的感受——无论酸甜苦辣,还是喜怒哀乐,一切的情绪,都一起感同身受。那时候,才能真正地发现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可以给予孩子什么。而不是只有脑子里那些理所当然的“我以为”的想法。

成年人通常会以“小孩子懂什么”来掩饰自己的“无知”,或者是内心的“无所适从”。在大多数成年人的世界里,孩子=弱小=不懂,正是这样的“自以为是”,才抹杀了很多孩子的天性和探索欲望。如果我们连孩子为什么哭都不知道,又有什么理由去责骂孩子,更不知道给予什么才能“满足”孩子们的“想法”。

教育从来都不是只有一个“标准”。只有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知道孩子的需求,才能“有的放矢”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这样的“了解”有一个非常温暖的词——叫做“陪伴”。并且,能够陪伴孩子的时间很有限——比起我们能够陪伴我们的爱人来说。

但愿此刻的你,能够放下手机,给孩子一个拥抱,并且告诉ta:我们陪你一起成长!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