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厌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日本的工匠精神,带给中国更多的应是警醒,
TUhjnbcbe - 2023/8/4 20:37:00

说到“工匠精神”,国人总是第一时间想到日本。的确,日本人极度讲究微观文化,一块豆腐、一个螺母、一片寿司都要做出花来。国人总是赞叹:日本人真是太精益求精了,这种工匠精神我们应该好学习。那这种工匠精神怎么来的呢?如果深入了解就发会现,这非但不是日本的优点,反而是锁住日本的一把枷锁。

这个观点当然不是笔者提出的,而是日本著名的经营之神稻盛和夫提出来的。年,稻盛和夫发表了一篇名为《*在技术开发上》的文章,文章中首次提到了日本的“工匠精神”。但他提到工匠精神,并非表扬,而是批评。

文章称,日本的发展,一直离不开从先进国家引进技术,古代从中国引进,近代从西方引进,但现在(年)日本自身的技术已经超过了引进的源头国家。引进、消化、吸收、创新这四个环节,前三个日本都做的不错,但唯独缺少了创新。从古至今,有什么东西是完全由日本人发明创造的吗?完全没有!

稻盛和夫说:日本人心灵手巧,擅长改良,能把外来之物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能把从别国引进的东西做得比别国更精致。但日本人缺乏发起划时代根本性变革的素质,日本人的脑结构中,没有置入飞跃性思考的电路。只属于日本的独特的文化或技术并不存在。

最后他得出结论:正因为日本人缺乏飞跃性思维,在今后除了将原有的改良改善特质发扬光大以外,别无出路。以后从国外引进更优良产品和技术的机会将不再有,我们也无法再寻找和掌握各种新的技术。我们要做的就是深入自己的专业,在专业领域内做彻底、做到极致。

这就是日本的“工匠精神”。稻盛和夫在提到这个概念时,更多的是无奈。他认为,日本的技术水平已经到达了世界平均技术水平的天花板,如何打破这个天花板,不是日本人应该考虑的事,日本人的国民性也决定他们没有这个能力,他们能做的就是将已经掌握的技术继续做出花来。

用一个最近流行的词来解释,这就叫“内卷”。那么工匠精神究竟好不好呢?在一些人的眼里肯定是好的,追求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完美,总好过粗制滥造的野蛮生长。但如果只有所谓的“工匠精神”而没有创新精神呢?

在日本,有很多规模很小但历史悠久的会社,如某个著名的螺母株式会社,总共才四五十个人,他们的产品是一流的。但受规模限制,产量很低,同时价格比市场上高了三成,所以尽管质量很好,但收益非常一般。再比如某个著名的寿司店,已经开了80多年,据说其寿司的味道能让厌食症患者胃口大开。但80多年来,这个店终始只有6张桌子,即没有扩大经营,更没有搞连锁机构。

如果这是一家中国人的店,一定会被贴上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小富即安的标签,但这是一家日本的店,所以就被人贴上了“完美的工匠精神”的标签,说人家只是想享受追求极致完美过程中的愉悦,而不是想着一味去赚钱。不少双标的国人甚至对这个做法大加赞赏。

90年代之后,日本的经济停滞不前,被人称为失去的三十年。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因为美国和西方的打压。但如果论西方的打压,中国的情况比日本要严重得多,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日本这样的情况?还是国民性使然。中国人不信邪,就相信“自已动手、丰衣足食”,相信“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就连神话故事都是如何战胜神,而不是西方那样只会遵从神。

日本的半导体产业曾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一个光刻机败给荷兰的光刻机后,整个半导体产业就崩溃了,这大大超出了外界的预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导致整个半导体产业链固化,一个堡垒失守,整个战线全面崩溃。这对中国而言,不应该警醒吗?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抄袭、洗稿必究!

1
查看完整版本: 日本的工匠精神,带给中国更多的应是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