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厌食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医之杰年纪轻轻就得糖尿病是什么体验
TUhjnbcbe - 2024/8/8 18:17:00
有什么方法治疗白癜风 https://m.39.net/disease/a_5419408.html

医之杰糖尿病院外管理专业平台根据个人病情,科学干预稳控血糖,阻断AGES糖化损伤,减少并发症,轻松逆转糖尿病。

医之杰今天带你看看一个年轻糖尿病患者的心路历程。

1型糖尿病患者,今年27,20年病龄,这二十年我吃过的盐不多,但打过的针倒是是比同龄人吃过的饭还多,所以是个经验很老道的糖尿病患者。

在和病魔顽强斗争(并没有)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我摸清了糖尿病的一些门道,其中以一型糖尿病为甚,这里我先不谈体验,而是打算科普一下大家熟悉而又陌生的1型糖尿病。具不完全统计,年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经超过10%,其中以2型为主,1型占总人数的%5~10%,但这只是统计了成年人,而实际上1型糖尿病的高发人群是青少年。

孩子是祖伟的花朵,但世上有这么一群花朵,他们年纪尚小,却正饱受摧残,据我所知,大部分从小罹患此病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存在自卑、消极,甚至轻生的念头。因为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很多人无法坦然面对自身的缺陷(比如曾经的我),开始变得焦虑、抑郁。这也是我写此文的主要目的。我将从大家最关心的病因、症状、预防、控制、遗传五个方面展开介绍,最后再谈点个人体验。

病因1型糖尿病又称作青少年糖尿病,是一种由于体内免疫抗体攻击、破坏胰岛β细胞,造成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引起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从基因层面讲,它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没有显性,隐性之分。

致病基因存在于多对染色体上,但每一对基因的作用都很微小,需要多种致病基因累加在一起后才会发病。而致病基因的诱发主要受后天环境因素影响,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病毒感染史,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之后。

如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此外,饮食、运动、心情、睡眠等因素引起的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代谢紊乱,对1型糖尿病的诱发也存在影响。说的通俗一点,基因遗传是1型糖尿病上膛的子弹,而真正扣动扳机的是后天环境因素。

症状1型糖尿病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主要集中在1-30岁年龄段,当然也可发生于其他各年龄段。糖尿病的症状主要因高血糖(指空腹血糖浓度高于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浓度高于7.8mmol/L)和低血糖(指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两种情况引起。

当然,并非出现高血糖或者低血糖症状就意味得了糖尿病,普通人因为运动、饮食、内分泌及代谢紊乱等原因也会引起高低血糖,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普通人出现了其中之一症状,则要引起高度重视。糖尿病人(不区分1、2型)非常容易出现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情况,这里简单介绍下两者的危害:

高血糖:即血中的葡萄糖含量过高,意味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葡萄糖无法被分解利用。血糖升高,尿糖随之增多,可引发渗透性利尿,从而引起多尿的症状;同时血糖升高、大量水分丢失,血渗透压也会相应升高,高血渗会刺激下丘脑的口渴中枢,从而引起口渴、多饮的症状;因为缺少人体所需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消耗就会增多,从而引起乏力、体重减轻;为了补偿损失的糖分,维持机体活动,需要多进食;这就形成了典型的“三多一少(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少)”症状。糖尿病患者的多饮、多尿症状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比。

当血糖浓度过高时,口中会出现烂苹果味,且会有胸闷、恶心、厌食等症状。酮体是肝脏中脂肪分解成脂肪酸的中间代谢产物,当人体长期处于高血糖时,脂肪分解会引起血液中酮体含量变高,酮体中的乙酰乙酸和β-羟丁酸都是酸性物质,在血液中积蓄过多时,可使血液变酸而引起酸中毒,称为酮症酸中毒(ketoacidosis),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急性并发症。

酮症酸中毒抢救不当可能致死。除此外,长期高血糖的人,血管内会堆积葡萄糖,大血管、微血管会会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

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

低血糖:即血中葡萄糖浓度过低。当注射过量胰岛素、缺少糖分补充、剧烈运动后容易出现。低血糖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严重者还可出现精神恍惚、躁动、易怒甚至昏迷等。如果低血糖持续超过一定时间,会对人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预防在病因中我提到,1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意味着正常人身上并非没有致病基因。而如今年轻人患1型糖尿病的比例逐年上涨。二十年前我刚患病时,就诊医生甚至查不出我的病情,不但没有及时给我补充胰岛素,反而输了一袋葡萄糖液(所以我能活到现在是个奇迹),那时候青少年糖尿病还属于及其罕见的病。而如今我却看到它在无数青少年身上重现,因此青少年糖尿病的预防需要引起每对父母的注意。关于糖尿病的预防,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基因检测:对于一些基因突变引起的特殊糖尿病,目前已经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进行预防。年青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缩写为MODY(maturityonsetdiabetesoftheyoung),是糖尿病的一种亚型,体现在年纪较轻的病人有2型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发病一般在25岁以前,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属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90年代以来,已证实MODY为单基因遗传突变糖尿病,对于MODY,目前已经可以通过基因检测进行预防。1型、2型糖尿病因为受多基因及环境因素影响,基因检测较为困难。

2、避免病毒感染:科学研究表明,病毒感染是诱发1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未成年人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全,容易感染病毒。接种疫苗、建立良好卫生习惯、合理运动、饮食等,都是避免病毒感染的有效途径。

3、定期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血糖是检验当前血糖情况的标准,糖化血红蛋白是衡量一段时间内血糖控制的标准,严格意义上说,糖化血红蛋白偏高,是糖尿病的明显征兆。

4、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以及代谢的紊乱,都是1型糖尿病的诱因,因此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加强锻炼,规律作息是预防糖尿病,甚至任何疾病最好的手段。

控制2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分泌正常或者不足,但体内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导致血糖偏高。因此可以通过胰岛素+药物(刺激细胞敏感)+合理饮食运动的方式进行控制,1型糖尿病属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但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正常,因此只能通过胰岛素+合理饮食运动进行控制。

所谓控制糖尿病,其实就是控制血糖,如果能将血糖控制的和常人无异,客观上说,糖尿病人和正常人没有区别。因为胰岛素属于高蛋白分子,无法被人体直接吸收,所以目前1型糖尿病人主要通过皮下注射胰岛素进行血糖控制。目前主要有胰岛素笔和胰岛素泵两种注射方式,个人都用过,简单介绍其优缺点:

1、胰岛素笔:注射方式为腹部、臀部、大腿、手臂等,其中腹部吸收效果最佳。优点是价格便宜,携带方便,针头细,注射疼痛感较低;缺点是一天要打四针,早中晚餐前各打一针短效胰岛素,睡前一针长效胰岛素,剂量需要自己根据自己的饮食、运动进行调节。

2、胰岛素泵:注射方式是将针管植入皮下自动注射。优点是胰岛素泵会模拟人体胰腺,二十四小时进行注射,血糖控制效果较好,随身携带,一般一周更换一次试管。缺点是价格昂贵,洗澡、运动容易受影响,设备出问题时容易引起高血糖,且针头长期处于皮下,对人体存在一定损伤。

除了胰岛素,合理的饮食+运动控制是每一个糖尿病都必须要掌握的,其中又以在饮食上的讲究尤为重要。很多人一提到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不能吃糖,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果胰岛素注射多了,或者运动量剧增,糖分的摄入就要相应增加,反之亦然。

只有达到胰岛素、饮食(葡萄糖)、运动三者之间的相对平衡,才有可能将血糖控制在稳定范围,否则极易出现高血糖、低血糖的症状。这需要每一个病人根据自身情况去找寻这个平衡点,不能一概而论。在饮食上,建议吃低GI(血糖生成指数(GlycemicIndex),反应食物引起人体血糖上升的程度)的食物,且不建议通过生酮饮食(脂肪高比例、碳水化合物低比例,蛋白质和其他营养素合适的配方饮食)来控制血糖,我曾经在注射了胰岛素的情况下,只吃大量高蛋白食物(肉类)而没有摄入葡萄糖(淀粉类主食),在很饱的情况下出现了严重低血糖的症状,后果十分严重。

而不注射胰岛素,生酮饮食会导致血糖反弹,出现高血糖症状,所以合理的饮食依然有必要,糖尿病人更需要摄入主食。下面附一张常见主食GI表。此外,低GI饮食,对减肥、祛痘都有帮助,并非仅适合糖尿病人。

遗传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具有遗传性。但更需要明确的是,遗传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致病基因。这也是为什么许多糖尿病人都是后天成长过程中才发病的原因。换言之,糖尿病人生下的宝宝,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发病,而即使目前正常的人,身上也可能带有致病基因。

其中,2型糖尿病发病受遗传的影响高于后天环境,但发病时间通常较晚。1型糖尿病发病受后天因素的影响高于遗传,但发病时间通常较早(注:此结论不绝对)。拿我自己举例,父母、兄弟都身体健康,家族近三代也未有人患病,但我还是光荣中榜。

糖尿病的遗传并不可怕,身边也有许多父母患病,但生下的宝宝健康长大的案例。但是每一对患病的父母都要明确,生下的宝宝日后患病的概率是要高于普通人的,做好产前检查,加强自身锻炼,控制好自身血糖,是备孕前每个身患糖尿病的父亲或母亲应尽的义务。

最后谈谈这二十年的个人感受。

我认识很多患青少年糖尿病的人,正如我开头说的,他们大多自卑、消极,活的并不算开心。曾经年少的我亦是如此,那时候我很喜欢大宰治的那句“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总喜欢挂在嘴边,觉得那是我人生最好的写照。

坦白说,糖尿病给我肉体上带来的痛苦其实不算什么,精神上的折磨才让我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怀疑人生。我想很多和我一样年纪轻轻患病的人应该都有过这种感受:小小年纪便要和最喜欢的甜品、糖果、冰淇淋告别,此生注定不能和普通人一样自由自在,甚至还会给家庭、父母带来负担,成为累赘,爱情之于自己更是奢望,人生之路只会异常艰难。

诚然,我的母亲前半生都在照顾我,为我的病崩波劳累。自己一直以来都不敢表露出对别人的好感,一是自尊心作祟,二是怕连累了人家。曾无数次地想过自己一个人孤独终老。但很早的时候在知乎上看到过一个问题,问的是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我看了很多答案,自己又想了很久,突然明白人活着的意义其实很简单,不过是来这世界上走一遭,看看人生的风景,我遇到的每个人,看到的每幅画面,都是我人生的意义。既然肉体上的痛苦可以承受,自己何必给自己那么大的精神压力。与其自怨自艾,不如往前看,向前走,心态只要摆平,指不定哪天还能翻这个不公平的人生的盘呢。

最后,我还想和那些依然还处于迷茫、无助的青少年糖尿病患者说,你看看我,7岁得病,打了20年针,现在依然活蹦乱跳,即没并发症,也能游山玩水,偶尔还吃吃喝喝解解馋。我也谈过两次恋爱,她们都是很好的姑娘,再了解了这个病以后也都接受了我。所以那时候我就告诉自己,现在也想告诉每一个患1型糖尿病的年轻人们说:

世界上只要还有一个人愿意认可我们,我们都不应该轻易否定自己。

1
查看完整版本: 医之杰年纪轻轻就得糖尿病是什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