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维屏
偶然之间发现,我已经成了“世图心理”图书的忠实粉丝。喜爱心理学的原因,是因为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凡涉及到人的地方,都应该有心理学、也必须有心理学出没。
其实生活中我们有许多看不懂的谜。
比如,最近我们看到有学者建议把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选入中学课本,但是莫言的这篇小说究竟写了什么?
比如,最近年仅29岁的导演、作家胡迁上吊自杀,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力量让他做出这种出人意料之举?
再比如,常常看到那些风光无限的名人,突然之间就遭遇到抑郁症的侵袭,惶惶不可终日,这究竟是什么原因?
其实这最后的答案,都能够在心理学里找到终极回复。
最近读的约翰·鲍尔比所著的《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就非常具有实用性,至少能够部分地帮助我们回答上面那些我们在面对人生中的种种不可思议困惑时的一脸茫然失措。
也读过之前的“世图心理”系列中的其它书(可以参看本人写的评论),但有的著作太晦涩难懂,尤其是作者讲的颠三倒四,缺乏细致的阐述,简直难以理解天书般的断章残篇。心理学本身就是一种非常专业性的门类,术语引用与语词阐述,如果过分单一的话,就无法找准作者想表达的真正内涵,所以心理学在道出一个定义与概念时,必须有相应的阐述部分举一反三,才能够真正把握其所要揭示出的心理学真谛。
《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作者叙述十分体谅读者的阅读感受,不厌其烦地就同一意蕴,反复申义,且作者的语气平和从容,读起来十分舒坦。有时候阅读感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有的作者的书,就让人感到舒服,很熨贴的感觉,而有的作者就会句句字字都排斥人,挑起人的反感与厌恶。
《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的作者约翰·鲍尔比是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因对儿童发展的兴趣和就依恋理论做出的开创性工作而闻名于世,是依恋理念之父。他在专业媒体的一项调查中,排在“20世纪最伟大的位心理学家”中的第49位。而在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组织的调查中,他被公认为三大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之一。可见他在心理学界的权重与地位。
《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这本书收有七篇文章,基本是作者在年至年期间所作的演讲。可以看出,各个演讲之间互有侧重,但内在却有一脉相牵,这个一脉,就是作者所奉扬的“精神分析”理论。
但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肇始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采取了一种扬弃的方法,对弗洛伊德遭人诟病的一些理论如儿童的泛性论、同胞竞争及俄狄浦斯情结都只字不提(这些论点,当年曾经受到鲁迅等人的讽刺,可以看出,凭常识都显示出弗氏理论缺乏可验证性),但他保留了弗洛伊德在心理学上的重大发现,就是儿童期的生长决定着人的一生的性格。这在作者书中的第一篇文章的第一行里,就得到作者的再次确认,也由此显示了作者对弗洛伊德理论衣钵的坚定执持:“在当代,恐怕没有哪个领域比儿童养育更能清晰地展现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工作的影响。”(P3)
作者讲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对儿童心理影响日后人生这一真理“在弗洛伊德之前从未成为科学研究的主题”。这一论点,在作者的书中多次复述,如“早期童年生活为人格打下了基础。”(P)
作者回避了弗洛伊德理论中的性欲倾向,而是把这一欲望改造成另一种情感状态,这就是“依恋理论”的精髓,作者为此作了定义:“为方便起见,我将依恋理论定义为对人类与重要他人建立强烈情感纽带的倾向进行概念化的一种理论,同时也是解释多种形式的情绪困扰和人格障碍——包括被迫分离和丧失引起的焦虑、愤怒、抑郁和情感隔离——的理论”。(P)。作者所讨论的“依恋”的发生,巧妙地回避了性趋向的问题,具有更广泛的普适性,从而使得作者可以摆脱掉弗洛伊德的理论陷阱,而可以解释更为普遍的人生现象。
既然依恋是人的本能,那么,如果剥夺了这种依恋会产生什么后果?作者认为“许多形式的精神障碍都能归因为依恋行为发展的偏差,或者依恋行为发展的失败。”(P)这一理论基本等同于弗洛伊德理论中对儿童性欲权利剥夺而导致的精神异常,而本书作者巧妙地更换了弗洛伊德众口粥粥的理论争议,而使得他的依恋理论之树具有了无可挑剔的长青的保证。
依恋失败,就会导致心理压抑、冲突,从而使精神发生异常,而解决这个症结的办法,弗洛伊德是找出童年的压抑原因,加以疏导,而本书作者的依恋理论,对此的解决办法,基本也走的是同样的路线,就是疏导过去心中的块垒,释放心中郁结的压抑,建立畅通的疏通渠道。
这基本是作者对源自于精神分析理论的“依恋理论”的一套完整的病理性分析基础以及解决方案。可以看出,作者的这一套套路,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治疗还是有着较大的相似度的,只是作者抛弃了弗洛伊德遭人诟病的某些部分,这在上面已经提到。
可以看到,儿童时期满足儿童对“依恋”的需求,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达不到满足,就会在儿童心中生出抵触情绪,危及儿童的心理健康。作者对此阐述道:“照料儿童的一个关键点就在于不要让危及儿童所有之人的两种冲动——力比多中的贪婪与憎恨——变得过于强烈。……如果他(指儿童)没有得到这些爱与陪伴,那么他的力比多欲望可能会非常强烈,这意味着他会持续地寻求爱与情感,并会不断地憎恨那些不能给予他爱与情感的人。”(P10)
这一点,我们不能不对应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找到非常现实的例证。最近成龙的女儿“小龙女”高调宣布“出柜”,还有王菲的大女儿着装非常的男性化,都可以看出,这背后有着什么样的心理蛊惑才产生了这样的挑战我们正常性别认知的角色逆差。
作者指出,在力比多中的贪婪的爱得不到满足之后,立刻转化为憎恨。“现在我们似乎可以确定,正是因为产生的力比多需求与恨意如此强烈,以致幼儿在与母亲形成情感纽带后与母亲分离,对其人格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P12)。也就是说,力比多中的两种情感,正是一把双刃剑中的两面刀锋,爱得不到满足,很快能够转化为恨意。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名儿童与照料他的护士发展了亲密关系,后来护士离开后,儿童陷入迷失与绝望之中,当护士再度回来时,这名儿童拒绝跟她见面。爱之愈深,恨之愈切。
在这里,我们不由会想到莫言的那篇著名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进行分析,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莫言究竟写的是什么。“红萝卜”实际是男孩阳具的象征,在小说里,莫言曾经写小男孩下水的时候,有一段性觉醒的描写“大裤头子贴在身上,小鸡子像蚕蛹一样硬邦邦地翘着。”而小说里的小男孩,本来受惠于无微不至地照料他的美丽姑娘,应该对她心存感激才是,但这位姑娘不可能心仪小男孩,她看上的是身强体壮的小石匠,所以小男孩心里充溢着对姑娘与小石匠爱情的强烈仇恨,当小石匠与别人打架时,小男孩不但没有帮助爱护有加与照料有恩的姑娘与小石匠,反而暗使绊子,导致姑娘眼睛刺瞎一只,小石匠的爱情失算。《透明的红萝卜》反映了莫言小说中爱欲一直无法得到充足发泄的精神痛苦,在《红高粱》里,莫言将故事放在遥远的年代,剥夺了现实的压抑,而使他的内心压抑得到了释放,从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讲,这是一种有效解决精神压抑的疏通办法。
而后来莫言应张艺谋再次邀请,写了一部续作的《白棉花》的时候,由于时间放在了当代,莫言故伎重演,再次回到了《透明的红萝卜》的主题,描写了在青春期时内心压抑的强烈性苦闷。这种苦闷情调一直是莫言小说里挥之不去的影子般的纠缠。
约翰·鲍尔比揭示了依恋对我们的人生是如此的重要,作者指出“多方证据表明,人类,不管处于哪个年龄阶段,当他们确信在困难来临之时自己身后站着一个或多个可以为自己提供援助、值得信赖的人时,他们就是最幸福快乐且能够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限的人。我们信赖的人——被我称为依恋对象——可以为我们提供安全基地。”(P)。
这一安全基地不由使人想到吴京导演的《战狼2》,在影片里,吴京在前方出生入死,命悬一线,危难之间,是中国的军舰施以援手,发射导弹,破解了危局,影片里的中国军舰正相当于人的心理中的“安全基地”,没有这种安全基地,一个人在前方冲锋陷阵是无法获得力量的支撑的。同样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这种安全基地也是保证我们应对世事而又可以回来疗伤的一个重要配备。约翰·鲍尔比指出:“尽管考证并不充分,但是家庭本身,一直都是稳定的社会网络的一部分。”作者举了一例,回顾阿波罗13号的宇航员的家庭,会发现他们“在较小的社区中长大,家庭非常团结,对父亲有着强烈的认同……(他们有)相对平稳的发展模式,这使得他们可以应对遇到的挑战,提高抱负水平,获得更多的自信,并且在竞争中得到成长。”(P)。
一个缺失安全基地的人,很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他愤怒无法释放,压抑无法慰藉,这种内在的冲突,会导致一个人偏离正常的生活轨道。约翰·鲍尔比写道:“他们可能会以一些异常的方式来获得他人的爱和支持,比如试图自杀,患上转换症、神经性厌食症、疑病症。”(P)。
而当这类精神创伤的人,无法获得安全基地的后援与慰藉,那么,就会走上一条令人惋惜的道路。我们从近期的作家胡迁上吊自杀的案例可以看出,他一个人北漂在北京,炒股失利,经济窘困,投拍的电影,遭受到投资方的干预与压制,而女朋友也离他而去,可以说是内外俱伤,一般人还可以通过自己内心的调节来化解这种压力,这就是约翰·鲍尔比在书中所说的与哀悼反应相似的一种自我心理修复的轨迹:即反抗、绝望再到分离并承认现实(P56),但是,往往有的人,无法穿越过这一个心理曲线,在走到绝望阶段,再也难以走下去,必然导致生命戛然而止,胡迁就是一个典型。在风刀霜剑严相逼的重重压力之下,他后方没有安全基地,绝望情绪极度累积,终于压垮了一个生命。
而诗人海子的自杀,几乎是这一模式的典型母版。海子也是孤身一人打拼在外,身边没有女人的照应,他追求的几个女人,都对他闭门拒绝,曾经有一次海子参加到西藏的笔会,晚上试图敲开一名女诗人的房门,被理所当然地拒绝,可以想象,在生活中海子生活得相当压抑,而他自己也没有一个安全基地,这样,他在走到人生的绝望边缘,便无法突破这一屏障,使生命的滑轮未曾继续走向下一个阶段。如果我们明白心理学家对人的心理的这种滑道般的解析,就能够教会我们如何处理好危机降临时的心理对付,让我们的人生获得更多的收益与进益。
在约翰·鲍尔比的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他自己研究的特点:“尽管吸收了许多精神分析的理论精华,但它与精神分析仍有很大区别,它吸收了动物行为学和控制论的一些原理。如此一来,它便摆脱了心理能量和驱力等概念,并与认知心理学紧密相连。”(P)作者在书中重要的一点是能够采用大量的可以验证的心理学实验结果,而回避了那些不可触摸的玄之又玄的理论臆测,所以,这给这本书增加了许多能够行之有效的推演逻辑与对症措施,给我们现实人生以有益的指导。薄薄的一本书,能够给我们的心理起到修复功能的作用,让我们认识心理危机的病因,可谓是功德无量,善莫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