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木糖醇上海十院心理科
最近被“干饭人”一词刷屏了。在忙碌的工作学习之余,仿佛只有干饭是每天最快乐的时光,谁还不是个干饭人呢?无论工作多累多困难,只要饭吃得足够香,对生活仍然是抱有希望!生活依然是精彩的生活!
但是,有那么一群人,当一个单纯的“干饭人”都成了奢望。他们无法克制住自己吃东西的欲望,吃的时候也完全体会不到美食带来的快乐,只是几乎机械地进食直到感觉自己的胃被填满甚至开始胃痛。但是等到暴饮暴食后,又会因为懊悔和害怕发胖而采取极端的做法控制体重(比如催吐;使用泻药、减肥药;禁食;拼命运动等)。他仿佛被食物绑架了,已经丧失了好好吃饭的能力。
那么,他们究竟是怎么了呢?
答案是:神经性贪食。
神经性贪食是进食障碍的一种。进食障碍主要是指以反常的摄食行为和心理紊乱为特征,伴发显著的体重改变和/或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组综合征,其主要的临床类型有:神经性厌食、神经性贪食和不典型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是因怕胖而过分节食,神经性贪食症在进食行为上恰恰相反,是以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和暴食行为[2]。其临床特征为:对进食有不可抑制的欲望;采取极端方式抑制体质量的增加(如引吐、导泻、禁食等);病理性怕胖;女性多有闭经现象。此病多发于青春期女性,常与厌食症交替进行。一面贪食,一面恐惧长胖是核心,并为自己的贪食行为后悔自责。近年来患神经性贪食症的人逐渐增多,而且呈年轻化的趋势,进食障碍好发于青年女性,14-20岁左右。女性和男性的患病率之比为6:1~10:1。
神经性贪食的发病是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的,但“怕胖”在该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研究发现,74.4%的患者起病原因在于自己觉得胖或者别人说自己胖。即使BMI在正常范围内,也会主观的认为自己过于肥胖,需要减肥。
消极情绪的作用也不可小觑,当消极情绪来袭时,部分患者会通过暴食来缓解情绪。但当情绪平稳后,又会为暴食行为懊恼而选择催吐禁食等极端方式防止体重增加,同时带来新的消极情绪,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加重[2]。
社会文化与媒体则是引发贪食症的主要社会因素。当前的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崇尚的是以瘦为美,这种文化价值观因为媒体的吹捧和时尚界的标榜,使得追求苗条纤瘦的身材成为流行[3].研究发现,女性对社会文化宣传的认同程度越高,患进食障碍的可能性也越大。[4]
另外,家庭因素、遗传因素、特殊职业要求等也共同影响着神经性贪食的发生。
对于这样的患者,精神科医生、内科/儿科医生、营养师、心理治疗师和社会工作者需要共同协作: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治疗前与进展性的躯体和精神症状评估,在评估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营养治疗、躯体治疗、精神药物治疗和社会心理干预的综合治疗[5]。尤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帮助患者树立正确审美,悦纳自己,接受自己的身材;认识到科学、合理的饮食对身体发育和健康的重要性;鼓励其主动、积极参与治疗;培养患者的自信心和自立感,矫正患者饮食行为,最终战胜疾病。
参考文献:
1.徐强,从心理学视角探讨进食障碍的成因.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4(1):p.-.
2.Haedt-Matt,A.A.andP.K.Keel,Revisitingtheaffectregulationmodelofbingeeating:ameta-analysisofstudiesusingecologicalmomentaryassessment.PsycholBull,.(4):p.-.
3.潘光花,神经性厌食症与贪食症心理社会机制及干预.中国社会医学杂志,(5):p.-.
4.陈清刚,进食障碍与社会心理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5(11):p.-.
5.孔庆梅,中国进食障碍防治指南解读.中华精神科杂志,.51(6):p.-.
如有相关问题,医院精神心理科欢迎您前来咨询就诊!
医院暨同济医院精神心理科成立于年,医院中历史最悠久的精神病专科门诊之一。近10年来学科在医教研各方面发展迅速,知名度及社会影响力迅速提升。
目前学科团队拥有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3人,心理治疗师2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3人。开设有普通门诊、心理治疗专病门诊、专家门诊和特需门诊,提供从儿童、青少年到老年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卫生辅导、咨询(如人际适应、婚姻、学习问题),医院常见的各类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如神经症(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心身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后心理障碍)、睡眠障碍、儿童青少年情绪及行为障碍的治疗和干预。
申远,同济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麻醉与脑功能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现任上海市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部精神医学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部西部精神医学会重性精神障碍专委会常委,等。主要学术研究领域为老年认知功能障碍和心身医学。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以及多项国家/省部级项目。近3年发表SCI论文40余篇。担任JAlzheimerDis,FronAgingNeurosci及HeartMind等杂志编委;AlzheimerDementia,AnnNeurology,AnnSurgery等学术期刊审稿人,以及美国AlzheimerAssociation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评审专家。
部分配图源自网络,版权归原著所有,侵权删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