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期脑科学日报
年月26日
科学时讯
1,NatureCommunications:为何饭后想吃零食?首次发现专门寻找食物的细胞,而这其实和食欲没有关系……
来源:生物通
近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研究人员进行的一项新研究首次发现,小鼠大脑中与恐慌有关的部分中存在寻找食物的细胞,而与进食无关。整个PAG区域的激活会导致小鼠和人类产生剧烈的恐慌反应,使小鼠对活的和非猎物的食物“紧追不舍”,并表现出对高脂肪食物的强烈渴望,以至于小鼠忍受足部电击来获得这些食物,这是饱腹小鼠通常不会做的。
人类脑干中也有vgatPAG细胞。如果该回路过度活跃,他们可能会在不饿的时候通过进食或渴望食物来获得更多的奖励。相反,如果该回路不够活跃,他们可能会减少与进食有关的快乐,这可能会导致厌食症。
2,SciRep:每天7小时睡眠是最佳“保养品”,过多/少的睡眠时间都会加速衰老
来源:生物谷
近日,清华大学团队进行的研究通过分析48,名美国成年人的睡眠模式和多生物标志物所反映的表型年龄,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倒U形关系:每天7小时睡眠是人体最佳的“保养品”,过少或过多的睡眠时间都会加速表型年龄的增长。此外,这项研究还巧妙地将运动纳入探讨范围,揭示了运动与睡眠之间微妙而关键的关系。
,JAMANetworkOpen:青少年抑郁患者多种亚组中的脑结构-功能耦合重构方式
来源:北师大脑与认知科学
青少年抑郁脑结构?功能耦合研究的分析流程人脑异常的结构-功能耦合及其相互作用在神经精神障碍的病理学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隋婧课题组与重庆医院周新雨课题组合作,分析了在青少年MDD及其在五种临床亚组中结构-功能耦合的异常变化。
该研究首次报道了青少年MDD默认网络和视觉网络的核心节点的SC?FC耦合的显著升高,并分别在伴自杀未遂的抑郁症亚组和伴重大生活事件暴露的抑郁症亚组中观测到特异性的海马旁回SC?FC耦合降低和额叶?边缘SC?FC耦合升高。
4,AlzheimersDementia: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大脑中的代谢组和脂质组特征
来源:梅斯神经新前沿
近日,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学者研究了AD大脑中的代谢组特征,包括APP、PSEN1和PSEN2致病变异携带者(常染色体显性AD;ADAD)、APOE?4和TREM2风险变异携带者以及散发性AD(sAD)。
研究发现,AD具有最独特的脑代谢组学特征(11个显著代谢物)。研究最终确定了16种代谢物的特征,这些代谢物在不同组间有显著变化,并与AD的持续时间相关。
5,CNSNeuroscienceTherapeutics:miR--5p作为抑郁症关键靶点的临床和临床前评价
来源:精神障碍AI
诊疗山西省重点实验室重度抑郁症(MDD)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近日一篇研究探讨了慢性不可预测应激(CUS)诱导的抑郁症小鼠模型中的不同miRNA,并探究这些miRNA介导海马齿状回(DG)神经元异常的潜在分子机制。研究发现miR--5p在调节抑郁症的神经元异常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体验证了miR--5p的功能,从神经发生(DCX、Nestin)、神经元凋亡(Bcl-2、Bax)、突触可塑性损伤(SYP、PSD95)及神经炎性损伤(iNOS、TNF-α、IL-6及IL-1β)层面来研究miR--5p对神经发育的影响,表明miR--5p可能是MDD的新的潜在治疗靶点。
6,FrontiersinNutrition:痴呆是饿出来的?营养不良或增加阿尔茨海默风险
来源:医诺维
近日,首都医科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身体成分和饮食模式等营养相关变量,与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和进展显著相关,营养不良或增加AD风险,并且随着AD的进展,加剧营养不良。早期识别和干预处于营养不良的个体,对于降低AD的风险、发生和进展非常有益。
7,ChildAbuseNeglect:中国青少年欺凌参与模式中的性别差异
来源:深圳大学心理学院
性别和家庭变量在欺凌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近日,李小青等探讨了中国青少年欺凌参与模式中的性别差异,以及家庭变量与这些模式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从中国江西省和贵州省的初中和高中招募了1,名青少年参与者。研究发现,“严重欺凌-受害”剖面仅在男生中出现。“关系欺凌-受害”剖面仅在女孩中出现。同胞温暖更能负向预测女生的欺凌参与,同胞冲突更能正向预测男生的欺凌参与,父母的心理虐待和忽视均更能正向预测女生的欺凌参与。
8,ContempEducPsychol:家长作业参与对儿童情绪和学业发展的影响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家长的学业参与在儿童学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国内外研究发现,相比其他学业参与形式(如参加家长会、亲子共读等),家长的作业参与却可能与儿童更差的学业发展相关。为此,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施泽艺副教授团队开展了一项研究,发现父母的作业参与应当更重“质”而非“量”。儿童在完成作业过程中表现出的无助行为看似“不良”,容易唤起家长的负性情绪、过度控制与表现导向的辅导,但此类行为也可能是儿童需求未满足的宝贵信号,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的建设性作业参与格外则能帮助儿童提升学业表现与情绪健康。
审校: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