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分离性身份障碍是以身份瓦解(出现两种及以上不同的身份或人格)为特征表现的一种分离障碍患者存在两个或更多的截然不同的独立人格,同时伴有反复发作的遗忘,病因以心理和环境因素为主,与童年期创伤、虐待经历密切相关,以心理治疗为主,对于焦虑、抑郁症状可酌情使用药物治疗。
01分型
1、根据分离出的人格或身份的数量分类
身份障碍在既往实际诊断中可能根据人格的多少分类,如双重人格、三重人格、N(数字)重人格等。
2、根据人格状态的表现形式分类
(1)附体形式
在分离性身份障碍中更常见,通常表现为感觉自己是个傀儡,被某种超自然的或精神的力量(但有时是其他人)控制了,导致说话和行为异于常态。不同人格状态的差别非常明显,他人容易注意到。
(2)非附体形式
多表现为人格解体或现实解体症状,即感觉不真实,或感觉像是自己生活的旁观者,失去对自己的控制,认为自己的身体不属于自己,产生不属于自己的想法等。在不同身份或人格状态间转换的时候表现不明显,不易被他人注意到。
02发病情况
1、发展与病程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病程常表现出波动性、慢性和反复发作性三种特征。从出现症状到被确诊平均需要6~7年时间。45岁后症状相对不那么明显,但在应激事件、创伤或物质滥用的情况下可能会重新出现。
2、患病率
分离性身份障碍并不罕见,其人群患病率为1%~3%,与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相当。女性患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患病比例为(3~10):1。有报道称70%~97%的本病患者发病与个体经历严重童年创伤密切相关,其中身体虐待经历和性虐待经历是最为常见的致病因素。
03症状
(一)典型症状
1、身份瓦解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者个体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可明确区分的独特的人格,每种人格在不同的特定时间段先后或交替出现,控制患者的行为,体验不同的精神活动,形成属于各自身份的记忆。
每种人格可有不同的个人经历、自我形象、身份以及独立的名字,且报告的年龄、性别、性取向、性格、使用语言、受教育程度都可能有所不同,有时甚至有不同的血压、血糖水平和视力水平。
在大部分患者中会存在一个主要人格或身份,拥有患者本来的名字,而且主要人格常表现出被动、依赖性强、有自罪感、易抑郁的性格特征。不同人格之间的转换可能由心理(联想)或环境应激激发,人格转换地完成一般而言较快,可能只需要几秒。
2、分离性遗忘症状
碍患者通常会报告反复发作的遗忘症状,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碍患者通常会报告反复发作的遗忘症状,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形式:
有关个人生活事件的远期记忆有缺口。(如:儿童期或青少年时期的记忆;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如祖父母去世、结婚、生子等。)
可靠记忆的缺失。(如:今天发生的事情;原本熟练掌握的技能,包括如何做自己的工作、使用电脑、阅读、驾驶等。)
发现了自己无法回忆起的日常活动和任务的证据。(如:在购物袋或所有物件中发现无法解释来源的物品;发现自己创作的令人费解的书写或绘画作品;发现无法解释的受伤处;感觉到自己在做某些事情的过程中“突然苏醒”。)
3、其他可能存在的分离性症状
(1)分离性漫游
指在觉醒状态下突然从家中或工作场所出走,进行无计划、无目的的漫游。患者常报告突然发现自己在沙滩上、在工作中或在家中的某个地方,却无法记起到达那里的过程。
(2)分离性运动障碍或感觉障碍
主要体现为躯体症状,即虽然找不到可解释症状的躯体疾患,但患者表现犹如患躯体疾病,如出现肢体瘫痪、感觉麻木、失声或失聪等,也可能出现非癫痫性发作症状(分离性抽搐)。
(3)人格解体
指一种与自我脱离或疏远的感觉,主要表现为自我感觉的改变和自我控制感的丧失。例如,感觉自己的一部分与自己的另一部分不同,感到自己处于自身之外,或感觉自己从外部观察自己的谈话和行为等。
(4)现实解体
主要表现为对外界、客观环境感到陌生或感觉不真实,觉得周围的人或事物像梦一样,感觉时间变慢或加速。
(5)分离性恍惚状态(附体障碍)
只是个体暂时性地同时丧失个人身份感和对周围环境的完全意识。对切身环境的感知缩窄,只对环境中的个别刺激有反应;可能伴有不受控制的运动、姿势、发音。
(6)分离性闪回
主要表现为在闪回期间感觉自己重新生活在过去的事件中,仿佛它就发生在当下,常伴有身份改变;患者与目前的现实部分或全部失去联系,不清楚自己当下所处的时间和地点,并在闪回结束后遗忘闪回的内容。
(二)伴随症状
分离性身份障碍患者常出现典型的负性心境,长期处于抑郁状态或焦虑状态,同时伴随睡眠障碍的相应症状。部分患者报告自己有幻觉症状。此类症状通常始于童年期,一种可能的理解是该症状反映了不同分离状态之间的“交流”。
部分患者可能表现出强迫型人格特征或出现强迫行为,如重复检查以确保没有人进入自己的房间,强迫洗涤以消除被虐待时肮脏的体验,重复计数或心唱(心里默默唱歌)以分散被虐待的焦虑等。超过70%的患者出现自杀意图和自杀行为,其他自伤行为也经常发生。
(三)共病情况
分离性身份障碍的精神障碍共病率较高,常见共病精神障碍列举如下:
1、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共病率为79%~%。由于创伤暴露,特别是童年期的创伤暴露是引发分离性身份障碍的主要致病因素,因此患者常共患创伤后应激障碍或表现出持续的应激障碍症状。
2、抑郁症
共病率为83%~96%。患者因本身的环境敏感性特质,以及正常生活受到分离症状的严重影响,常表现出长期持续的消极情绪,进而发展成为抑郁症及其他心境障碍。
3、躯体化障碍
共病率为35%~61%。患者可能会将多种复杂的情绪问题或心理行为问题转换成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如80%~90%的患者会表现出头痛症状,其他多种形式的神经症症状也可能出现。
4、人格障碍
主要共病的人格障碍类型为边缘型人格障碍(共病率为31%~83%)及回避型人格障碍(共病率约为76%),很可能由患者对长期(特别是童年期)创伤经历的适应导致,主要表现为严重的社交抑制、负面的自我形象和自我评价等。
5、物质滥用和进食障碍
与物质滥用的共病率为83%~96%,具体包括不同程度的酗酒、吸毒等物质滥用及依赖问题。进食障碍则表现为暴食障碍或神经性厌食等。
结语:对于不仅伴有其他严重的精神疾病症状,且可能仍然与其指控的虐待者生活在一起(或深深眷恋虐待者)的患者,其预后水平较差,治疗通常费时且疗效极差,治疗目的以减轻症状为主,一般不宜进行人格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