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挑食厌食#厌食,家长烦恼。对厌食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来说,吃饭是一件非常艰难而痛苦的事情,面对满桌佳肴,孩子却毫无兴趣。有的是吃一吃玩一玩,到处乱转,大人跟在后面追着喂;有的是一口饭吃半天,含在嘴里不嚼不咽,一顿饭1~2小时吃不完;有的是被家长训斥、打骂,又哭又闹,最后还是吃不进几口,以家长的无奈而告终。
据医学统计表明:现在儿童厌食、偏食发病率高达40%,且多发于生长发育旺盛期的孩子,如幼儿期、青春期,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厌食的孩子往往面黄肌瘦、皮肤干燥、贫血、精神萎靡不振,身材往往比同龄孩子矮小,有的还有性情孤僻、执拗、任性、喜怒无常的特点。吃饭问题成了年轻的父母伤透脑筋的一大问题,如何才能使宝宝多吃点?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导致儿童厌食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
中医认为,小儿厌食多由喂养不当,损伤脾胃;或病后失调,脾运胃纳失健;或先天不足,脾胃虚弱;或情志失调,肝失条达,乘脾犯胃而导致出现厌食。治疗的核心原则应该从调理脾胃入手。
取穴:中脘、痞根。
腧穴定位:
中脘: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4寸。
痞根: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5寸。
功效:和胃健脾,降逆利水,行气止痛。
操作方法
1.贴敷法:
取丁香、吴茱萸各30克,肉桂、细辛、木香各10克,白术、五味子各20克,共研末。每次取药粉5~10克,用酒或生姜汁调成糊状,贴敷于中脘穴处,用胶布固定。每次敷药2~4小时。
2.按摩法: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和痞根穴处,轻轻按揉,每次30~60下。
3.悬灸法:选用一根艾条,在一端点燃,将点燃的一端置于中脘穴或者痞根穴上方约1厘米处施灸,施灸过程中如感觉皮肤灼热疼痛,可将艾条适当远离皮肤表面,待灼热感缓解后继续施灸,每次灸5~10分钟。
疗程:贴敷法每日1次或隔日1次;按摩法和悬灸法可以每日1次。
注意事项:贴敷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小儿有无过敏情况,若贴敷处奇痒或疼痛,或皮肤异常,则尽快取下。
贴敷时间不宜过长,小儿皮肤娇嫩,以免损伤。若有水疱,医院处理,不宜包扎。
小儿皮肤娇嫩,进行按摩的时候,力度要适当,避免皮肤破损。
按者语
中脘穴属奇经八脉之任脉,主治消化系统疾病,为人体任脉上主要穴位之一,对于厌食、食积、胃胀、胃痛都有明显的治疗作用。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如果一个人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就可以通过健壮脾胃之气进一步补充精气。由于有一些不好的习惯,很多人有脾胃虚弱的毛病,比如有的人吃完饭就睡,经常这样就会造成腹胀,四肢无力;也有的人脾气不好,爱生气或者有抑郁倾向,也会影响到脾胃的运转。这时就不能单纯地用药物治疗了,因为如果脾胃本身就有病,吃了药也不容易吸收,影响疗效。对此,我们就可以求助于中脘穴。
清代骆如龙在《幼科推拿秘书》中记载,“中脘,在心窝下,胃腑也。积食滞在此。揉者,放小儿卧倒仰睡,以我手掌按而揉之,左右揉,则积滞食闷,即消化矣。”也就是说,中脘穴是脾胃中焦积食的位置,对于小儿积食的毛病,可以让孩子平躺下仰卧,用施术者的手掌在该穴处进行按揉,同时可以双手叠放,在孩子整个腹部,按照顺时针方向,以划圈的形式进行按摩就能够消除食积,帮助消化。因此,中脘穴具有明确的健脾、行气、消滞的作用,是一个“开胃穴”和“消积穴”。
痞根为经外穴,痞,痞块,中医指肚子里可以摸到的硬块;根,彻底,根治之意。痞根穴有健脾散结的作用,可以根治痞块,犹如截断痞块根部的作用,故名痞根。主治腹部痞块、腰痛、胃痉挛、胃痛、腰肌劳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