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厌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疾病,
TUhjnbcbe - 2024/10/22 16:59:00

导语: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疾病,其特征在发育早期即出现社交-情感互动障碍、语言缺陷和刻板行为。祖国医学并无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名记载,但从其核心症状可归属于“语迟”、“童昏”、“目无情”范畴。

01了解祖国医学对孤独症的认识,可归属于“语迟”、“童昏”等范畴

1、对病名的认识

孤独症病名是由我国精神病学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依据对“Autism”专业理解所提出。中医古代文献并无相应病名记载。但依据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症状社交情感互动缺陷、语言、动作刻板或重复及狭隘固定兴趣可归属于“语迟”、“童昏”、“呆病”、“胎弱”、“无慧”、“目无情”等范畴。

这些均特指出生后婴幼儿阶段的病名,其中“语迟”、“目无情”与孤独症谱系障碍核心症状语言障碍及社交-情感互动相符。“呆病”、“无慧”等病名则重在描述小儿认知功能。而大多数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是智商低于平均水平的。

因而,古代医家很早即认识到此类特殊儿童的存在,并以其主要症状进行区分。不过此类病名区分相对单一,对认识孤独症谱系障碍这类具有核心症候群的疾病存在局限性。

2、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心气不足,邪乘于心

历代医家普遍认为所生“语迟”者,乃由在胎之时,其母卒有惊怖,内动于儿脏,邪气乘其心,致小儿心气不足,舌本无力。这在《太平圣惠方》、《医灯续焰》、《太平圣惠方》、《张氏医通》、《赤水玄珠》、《幼幼新书》、《幼科证治准绳》、《片玉心书》等中医学著作中均有明确而一致的记载。

说明古代医家己经初步认识本病通常发生在胎儿时期,常见原因乃是孕母在怀孕期间收到惊吓,气机逆乱而内动于儿脏,母体之邪乘胎之心气,最终致小儿心气不足,舌本失去气血荣养致“语迟”,这与现代医学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围产期是高风险发病时期的认识一致。

(2)病后亡津,会厌干涸

除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语迟”之外,古代医家亦认识到在小儿出生后成长过程中出现语迟表现,而这些儿童常常在经历一些疾病后出现。因此,他们认为病后津液内亡,会厌干涸者亦是本病病机之一。如吐泻、便后伤津耗液,而当从调补脾胃论治。

这种认识在《张氏医通-婴儿门》、《神灸经纶-小儿症略》等著作均有记载。如在《续名医类案-初生》描述:“失音吐泻,或大便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物者,非失音,此肾怯不能上接于阳也。凡口噤不止,则失音语迟。”

(3)气结痰凝,上蒙心窍

本病多因肝气郁结,克伐脾胃,或起居失节,脾胃受伤,以致痰湿内生,蒙蔽心窍所致。常表现为终日不言不语,不饮不食,忽笑忽哭,与之草木之叶则反喜;或终日闭户独居,口中喃喃,多不可解;与之饮食,时用时不用,常数日不食,而不呼饥等等。

治疗时以治痰为基本治则。呆痴病成于岁月之久,而不可能成于旦夕之暂,是气郁津停,痰浊内生,痰气搏结所致。在治疗这类疾病时要疏肝解郁,理气涤痰。故临证治癫,当根据实际情况。心血不足者,调补其心血;气郁痰结者,疏肝解郁,化痰开窍,不可胶执一端。

(4)金石之药损伤

古代妇人孕期服用金石之药不当,或者欲打胎服用峻猛毒性金石之药而致胎元受损,胎娩之后常出现呆痴表现。如《婴童类萃》曰:“金石之药,取以镇惊安神,多服令儿痴呆。”。古代妇人打胎常服用解铅粉毒,“服此药,不惟不效,每至欲死不急,求生不得,且生子多痴呆”——记载于《清代民国方书》及《验方新编》。

02了解当代中医治疗的治疗方法,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核心症状

1、从“心”论治

所谓心气不足,邪乘于心,心神不定,治当养心安神。如:在常规训练基础上结合中药启闭安神汤治疗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经1个疗程治疗后发现,中药组在调节患儿情绪、改善胃肠失调的功能状态及睡眠等方面疗效优于常规训练;主方中以远志、石菖蒲、炒山药及白芍健脾养心安神;龙齿、磁石镇心安神。

黄连、莲子心清心安神。以人参,白术,当归,石菖蒲,茯等,远志等养心安神药组成养心抗闭汤。运用于接受常规行为治疗及结构化教育治疗的辨证为心脾两虚型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治疗1个疗程后发现养心抗闭汤结合常规教育训可协同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临床症状。

2、从“脾”论治

在临床上诸多孤独症谱系障碍患儿会伴有一些胃肠道问题,如纳差、偏食、便秘、腹泻、腹痛等,实质上并无器质性改变。这些胃肠道功能性障碍,属中医脾胃运化功能失常。部分学者认为孤独症谱系障碍虽然大多先天禀赋不足,但却可以调补后天来培补先天。

心脾两虚为孤独症谱系障碍主要证型,虽然病位在脑,但不离心、脾,尚涉及肝、肾。临床组方以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为基础治则,常选用归脾汤(《正体类要》)合养心汤(《古今医统》)加减,每每取效。

另有从“脾”论治,拟方异功散加味既能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偏食/厌食的症状,同时又可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核心症状,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3、从“痰”论治

孤独症谱系障碍属于儿童精神类疑难病,诸多医家从“怪病多痰”的思想切入,提出病理过程中的“痰”可作为主要病机参考。中医基础理论所述之“痰”,其性属阴,可遏阳气、阻气机,可热化、可寒化,且多缠绵难祛。基于痰的特性提出孤独症谱系障碍由痰热内扰心神或寒痰凝滞上蒙心神所致。

且认为痰可引起脾肾阳虚证及寒痰凝滞证等阴证和肝郁化火及痰热内扰证等阳证。阴证证见智力低下,喜独处,面部神情少,目光呆滞及面色偏白或晦暗等,以温肾暖脾化痰为治疗大法,可予附桂益智汤治疗。阳证证见多动易怒、夜眠不宁,甚则打骂秽语,治疗以清肝化痰开窍为法,可予礞石定志汤治疗。

“痰生于脾”,所以临证祛痰当兼顾运脾。在论治孤独症谱系障碍是提出治痰为要,具体辨证时结合从脾化痰思想,提出“三期分治”。如初期重运脾兼化痰开窍;中期重理脾行气化痰兼化瘀。中期痰邪未尽,需调气机;后期重调补脾肾兼顾气阴,同补先后天之本。

结语:研究表明,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越早效果越好。但目前对其核心症状的治疗手段是有限的,常规采取教育、康复训练及药物治疗等医教融合方式。探寻并本病安全、有效、简便的中西医医教融合治疗方案,对于促进患儿的社会情感互动,释放家庭及社会的压力甚是重要。

1
查看完整版本: 孤独症谱系障碍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发育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