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精准的诗意语言所营造的朴素之美,让个体的存在具有普遍性。”
年10月8日
瑞典皇家文学院将年诺贝尔文学奖
授予美国女诗人
露易丝·格丽克(LouiseGlück)
至此,年已经颁布的诺贝尔奖项中,已经有4位女性脱颖而出,年也成为女性在诺贝尔奖上,最散发光彩的一年。
01
女性诗人
在4位女性中,最让人好奇的大概就是LouiseGlück吧。她曾经是美国桂冠诗人,凭借诗集《野鸢尾》获得普利策文学奖;而现在,她是诺贝尔文学奖第16位女性得主,其中的第6位女诗人。
她的两本中文译本诗集《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与《月光的合金》已在年出版。
在书的序言中,译者柳向阳写道:
“她的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在于她将个人体验转化为诗歌艺术,换句话说,她的诗歌极具私人性,却又备受公众喜爱。”
露易丝·格丽克曾这样说明她的诗歌理念:“我受惑于省略、秘而不宣、暗示、雄辩与从容的沉默。”
她的诗作大多是关于生命、死亡、爱和毁灭,而死亡居于核心,阅读LouiseGlück的作品,难免会有一种痛感,这种痛感,像锥子扎人,扎在心上。
但在疼痛之余,又能感受到缓慢、安静的气质。如同她作为女性的本质,细腻敏感,却有一种冲破所有枷锁的力量。
“每个伟大的诗人必定有过极其痛苦而残酷的人生。”形成这样的文学风格,和她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露易丝·格丽克一生几乎同样伴随着失望、丧失、离别以及死亡。
02
文艺家庭
超过了世间万物
我爱我们在一起的这些夜晚
这宁静的夏天的夜晚,此刻天空仍然明亮
就这样珀涅罗珀牵了奥德修斯的手
不是要把他挽留,而是要把这种宁静
印在他的记忆里:
从这时起,你所穿越的那种寂静
是我的声音在追随你
——《宁静夜》
露易丝·格丽克出生在一个文艺气息十分浓厚的家庭。她在随笔《诗人之教育》一文中讲到家庭情况及早年经历。
在格丽克出生时,家里的氛围其实并不愉悦,因为在她出生前七天,她的姐姐不幸夭折了,这个意外让这个家庭笼罩在死亡和黑暗中。
露易丝·格丽克的少女时期
这一创伤,在此后多年一直如一朵乌云般笼罩着整个家庭,在随笔《死亡和缺席》中,她谈到这位未谋面的姐姐时说:
“我没有经历她的死亡,我经历的是她的缺席。”这件事情也一度成为露易丝·格丽克诗歌创作的主题。
格丽克的父亲丹尼尔·格丽克年轻时梦想成为一名作家,梦想破碎后投身商界,获得极大成功。在她的记忆里,父亲轻松、机智,对文艺生活依然充满热情。
露易丝·格丽克
格丽克的母亲也是一个文艺狂热者,受过良好教育,毕业于名媛辈出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注重培养儿女的创造天赋,甚至是格丽克早起最忠实的读者。
但在格丽克的童年和青春期,她们母女的关系却十分紧张。因为格丽克的母亲对他们的管理非常严苛,有时候甚至非常“独裁”。
03
独立成长
夜不黑,黑的是这世界
和我再多待一会儿
——《别离》
高中时代格丽克效法圣女贞德的苦行,进行长期严格的节食,最终导致她患上了厌食症,体重一度下跌至75磅,约34千克,不得不退学接受心理分析治疗。
“到青春期中段,我发展出一种症状,完美地亲合于我灵魂的需求。”格丽克多年后回忆起她的厌食症时这样说道。
一开始她自认为那是一种自律和修行,但是事情却朝着不可控制发展,变成一种自我摧残。
之后的七年里,格丽克一边学习和写诗,一边进行着心理分析治疗,治愈好了的厌食症,也成了激发她写作诗歌的灵感。
年,露易丝·格丽克获得美国桂冠诗人称号
“患上厌食症对我来说是一段重要的经历,饥饿感帮助我控制了贪欲,对于获得一个独立的自我,是大有帮助的。”尽管厌食症严重地损坏了她的身心,但在日后她还是以积极的眼光看待。
年,格丽克遇到对她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决定性影响的老师——著名诗人斯坦利·库尼茨(StanleyKunitz)年出版处女作《头生子》。
自此,格丽克不断创作,对生命、死亡、爱和毁灭,这些主题的思考,越发深刻,也越发接近伟大诗歌的可能。
除格丽克之外,年诺贝尔获奖名单上的另外三位女性的名字同样熠熠生辉:
共同获得化学奖的JenniferA.Doudna和EmmanuelleCharpentier,以及分享了物理学奖的AndreaGhez。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卓越的女性成长为影响世界的力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