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我们对物品似乎陷入了一种不断拥有、不断嫌弃进而又不断引起焦虑的状态。越来越多人进入到对消费主义的反思之中:豆瓣有17万的人在「不要买
消费主义逆行者」小组,10万人加入了「如果我们可以不通过消费获得快乐」小组,「你是如何践行极简消费主义的?」话题下有四千五百多万浏览。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物品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增加我们的不满,取代了本该真正给我们带来更多幸福感的东西。
在这些反消费讨论中,我们发现,除了要不要买、该不该扔这种粗暴的解决方案之外,人们更关心的问题是,
我们要怎么跟已经有的东西相处?
本期,我们邀请了一位践行「捡垃圾生活」、和一位「无痕生活」的年轻人,聊了聊她们对待物品的独特方式。
以下是她们的自述。
「那些东西很难定义为垃圾,我更愿意称它们为潜藏的宝藏」
家附近有一座桥,住附近的人都会自发把不需要但还能用的东西放在桥下,让有需要的人带走。这座桥坐落在镇中心,旁边就是市政厅广场,四通八达,每周三周六还有市集。我总喜欢凑过去看看,纸箱子里放了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对于我来说,有点像寻宝历险。
第一次从桥底下拿东西是刚刚搬过来,因为家当走了海运,要三个月才能到德国,所以几乎是家徒四壁,只有一口锅,杯子盘子是从圣诞集市上拿回来的(付了押金),筷子是外卖送的一次性筷子。
所以在桥下看见一摞盘子的时候我喜出望外,带回家用洗碗机清洗消毒之后,用了大概三个月,直到自己的家当都到了,又清洗干净送回了桥下。盘子是80年代那种有点老气的样式,蓝色的半透明的玻璃,也算是开启了我捡「垃圾」的大门。
刚开始我特别不好意思,怕邻居们觉得新来的中国女人怎么总是在捡破烂。后来我们也在桥下放了好多自己不用的东西,我才每次路过都能特别坦然地翻翻捡捡。
当地人都有类似的习惯,去附近爬山,也能看见有人在门口放个纸箱,上面贴一张小纸条:请自取。德国疫情严重的时候,桥下曾经有人放了一个小箱子,里面放了很多食物,并贴了一张告示,让家里有困难的人可以自取。
其实不管是捡回家的,还是放在桥下的,都很难定义为垃圾,我更愿意称它们为:潜藏的宝藏。因为我比较喜欢读书,所以拿回家的大多数都是书。有时我想不通:为啥东西这么新这么美,会有人舍得放弃呢?
捡到过一本超美的《小王子》绘本,年的,不知道伴随了谁的童年。
捡到过一本百年大事记,类似于全世界20世纪重大事件的剪报,A4大小,足足页,几乎有5公斤重,一路扛回家累得手酸。翻一翻很有意思,开头是关于凯撒的新闻,到结尾那一页,汤姆汉克斯拿了奥斯卡,一百年的光阴浓缩在一本书里,特别魔幻。
还有一本全新的年手账本,还是个挺贵的牌子,虽然捡到的时候一年已经过去一半,但也开始勤勤恳恳地记起日记来。总觉得如果不物尽其用,很对不起它原来的主人。
↑十六捡到的「垃圾」们受访者供图
我也捡过真正的垃圾。在德国,大部分酒水饮料的瓶子都有押金,啤酒瓶大概是0.08欧,塑料瓶和易拉罐是0.25欧,为了防止乱丢。出门爬山的时候,我都会带一个帆布袋,里面放一小袋猫粮,随时喂猫,看见空瓶子也不客气地收入囊中。
不过,捡的时候兴致勃勃,扔的时候就很勉强。
我是85后,小时候受的教育就是「不要浪费东西」。父母都比较朴素,袜子有洞了,补一补继续穿,家用电器都要用到寿终正寝不能再修为止,暖水瓶不保温了没关系,还能装水就继续用。从我家扔出去的东西,大概真的只能丢垃圾站,没什么回收的价值。
而我的德国男友跟我截然相反:家里的东西,如果同一功能的超过两种,他就会把多余的直接放在桥下,即使东西还很新或者仍然能用很久。
有一次我发现家里唯一的一口蒸锅被他扔了,因此没法蒸包子,简直恨得我牙痒痒。这导致我们发生了不小的争执,甚至感情几乎破裂(并没有)。最后我们一致决定,由本人来决定自己东西的去留。
他的想法是:如果现在不用,那么用在保存上的时间、精力还有空间都比东西本身更有价值,所以不如干脆扔掉。但我感觉自己确实没有这么豁达,对所谓的身外之物有一种占有欲。
还在北京的时候,男友老和朋友说,「我觉得我赚的钱够啦」,我不得不事后教育他「不要再这么说了!」这话在国内听起来特别狂,除了「马爸爸」们,谁敢说自己赚的钱够了啊!尤其他拿的薪水也很普通。
刚开始我以为他从小家境比较优渥才不在乎金钱,后来才知道他家里也不富裕,大学学费靠的是国家贷款,生活费靠打零工挣,甚至有过没钱吃饭、就吃土豆的日子。当时他跟父母要钱,结果他爸说没钱,他妈给他寄了点吃的。如果我经历过这么缺钱的日子,肯定对金钱会格外执着。
我不是一个爱「买买买」的人,但对金钱始终有一种不安全感。我总觉得,要物质极大丰富,实现财富自由的时候才能真正松一口气。估计大部分中国人跟我的想法都一样。以前我把纸壳箱暂放在楼道里,一眨眼的功夫就被人拿走了,哪里轮得到放到桥下?
但我也在改变。到现在我们往桥下扔过:充电线、耳机、蓝牙小音响、锅、柜子、椅子……
比较触动的是,桥下有一位流浪汉,身边放着他的行李和睡袋,看起来干干净净的,总在听音乐,品味不俗。每次路过,他都会高声跟我打招呼,有一种近邻的感觉。桥下但凡出现毛绒玩偶,他都会第一时间拿来放在自己面前。
附近有个喷泉,夏天常常见他脱了鞋子坐在水边,腿荡来荡去的。我跟男友一致认为:全镇上最自由最无忧无虑的大概就是他。
「反对和否认消费在这个时代是行不通的,但是可以尽量转变和崇尚一种基于爱好、基于生活体验的消费。」
我从小就知道,不管是贫穷还是富有,浪费都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可能跟我的家庭氛围有关。我们家的家规里有一条,吃饭时如果想要从冰箱里拿酱料或饮料,必须吃多少倒多少,然后快速放回冰箱,因为如果恢复到室温后再放回去,比较费电。
看自己小时候跟我妈的合影,会发现我妈在照片里穿的裙子,现在还在穿,一条裙子能穿十年八年。而且我妈不觉得她穿的比谁差,她觉得身材好穿什么都好看。她现在用的吹风机,还是我上幼儿园时买的。
↑袋子妈妈的吹风机(截图来自受访者的视频)
我觉得老一辈人比我们活得都明白,他们更加无欲无求一些。不像现在的我们,消费主义给我们带来太多压力了。我们买一个东西,要看是不是大家都在用?评价怎么样?自己买的是不是最便宜的?什么时候会过时?如果你花了2个小时买了一个别人告诉你会让你生活更美好的东西,过几个月又被告知要买另外一个更好的,我觉得挺累的,也会带来焦虑。
真正让我决定践行无痕生活方式的契机,是我大学期间得了厌食症,体重下降得厉害,那时候接触到了全食物饮食这个概念,它提倡吃真正的食物,而不是吃加工食品,因为天然的食物往往不会过度包装,有机食品健康之余对于生态环境的污染也会降低。
后来我发现在多伦多有一些零包装的超市,里面的产品全都是零包装的,大到米面豆油,小到牙膏和洗发水。通过这个超市,我接触到了「零浪费生活」这个概念。
慢慢地我意识到这不就是环保吗?作为一个普通的喜欢环境和小动物的人,我觉得这种生活方式很符合我的价值观,我就开始尝试。
其实环保不是一个道德话题,它是一个自私的话题,就是为了可持续地利用资源,归根到底是为了我们人类自己好。少买点买好点用久点,能做到这一点其实就已经挺符合环保和极简所推崇的消费方式了。
我现在是在尽量尝试无痕生活。无痕是零浪费的一种变化,但我不想用「零浪费」来形容这种生活方式,听起来门槛太高了,也不太利于可持续生活方式的推广。如果我说我是零浪费生活践行者,可能就会有很多人提出质疑,那你怎么还用月抛隐形眼镜或者你为什么还要化妆臭美?可以挑很多刺来否定你。
包括零浪费奉行的是把一年的垃圾放进一个小玻璃罐子里,这些主张把环保的门槛放的太高了。这样的行为只会让大家感慨一句:「哇,这个人好厉害!」但自己不会去尝试。
相较之下我觉得无痕生活听起来会温和一点,也比较有遐想一些,不像零垃圾那样听起来压力很大。
我不太想把自己做成一个极端,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