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人是天使也是恶魔,她能窥见人内心最深处的秘密。”
这是近期热播剧《女心理师》里的一句话,女主角是一位心理师,因为工作关系,她能接触到每个人的秘密与创伤。
随着剧情推进,女主角在治愈他人,同时也被他人治愈。
现实生活里的心理师是怎样的?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采访了一位从业14年的女心理师,听听她的心里话。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宗雷实习生寿泽亚
高挑的个头,微卷的黑发,一笑起来俩酒窝。
今年44岁的王超明医院的一位心理师。
医院后,先有精神科的医生进行筛查,适合做心理治疗了,会转到她那里开始开展工作。
一见面,王超明就开始跟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分享几年前她就曾读过《女心理师》这本书。
采访从近期的一个热搜开始,剧中,女主角贺顿在倾诉者情绪激动时没有递上纸巾被吐槽没有共情心,演技差。
王超明笑着说,这可能是大家误解了贺顿。
真正的心理咨询室里,纸巾是必备的,“咨询是以来访者为中心的,非常人本的。”
她说,来访者哭,情绪比较强烈,悲伤情绪来了,需要表达的时候,心理师是默默陪伴,情感同频是不递纸巾的,以免打断他们情绪的流动和表达。
“当感觉到来访者快哭完了,会把纸巾往旁边移动一下,示意来访者可以取,有时候也会递给他,但更多的时候,是不递的。”她说,至于递还是不递,这个需要看咨询师的经验。
王超明说,咨询室的很多物品都是有讲究的。
例如,灯光要柔和,太暗给人沉闷、压抑的感觉,太亮让人产生防御心态;房间里放一盆盆栽,因为绿色植物能带给人生机;咨询室要有钟表,来访者也可以把控时间,接下来要如何利用这些时间等等。
剧中的女主角,脚踩高跟鞋,一身得体的职业装、大红唇。
现实生活中,可行不通。
王超明说,心理师本身要注意很多,如着装要有亲和力,不能太夸张。
如果太另类了,会让来访者有距离感;着装要有一点点的职业,但太职业化又会给人古板印象,“更多时候要非常亲和、柔和。”
“尽量不要给来访者留下‘你是医生,我是患者’这种病理化感觉。”她说。
除此之外,王超明说,妆容也要注意,如妆容既不能很浓烈,也不能素面朝天,“素面朝天会让人感觉不被重视。”
她说,给人做咨询时,心理师的语气、声调、呼吸甚至一个眼神、微表情都是有讲究的。
王超明又笑了笑,在自己刚刚做心理师的时候,会有一种“我是专家,我是心理治疗师”高高在上的感觉,可能那个时候给人就会有傲慢的感觉。
经过十多年的“修炼”,王超明说,在心理咨询中能看到来访者生命的背后很多的不容易和难能可贵的生命故事,就会有一种珍惜、慈悲、感恩的心态,表情会是放松的、平静的和珍惜的。声音也是很温和、舒缓、沉静、悦耳的。
心理师遇到心理困惑该怎么办?
王超明说,最开始做咨询时,会被卷入到个案中。
个案的生命故事“侵染”到自己生活和工作,让自己有职业倦怠感,会影响到自己的生活。
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可以减少这方面的影响。
每个心理师都不是万能的,需要找到心理督导师,去做个人体验和个案督导。
“让督导师看,哪里做得好,哪里做得不好,盲点是什么,哪些点,我没看到。”王超明说。
在这个过程中处理自己的议题和卡点,这样接受来访者的范围会更宽广。
王超明说,每个人都有创伤要去做处理的,作为一个咨询师也好,治疗师也好,把自己照顾得很好,让自己的生命活成“平静的,喜悦的,祥和的,悦纳的”是重要的!
心理师本人的人格魅力也是很好的“工具”。
“其实,也是一个自我的修炼。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这个职业很独特,让人们有机会看自己的生命,也有机会看更多人的生命。这是这个职业的恩典。”
观众可以在剧中看到父母离婚要不要告诉高三孩子、职场中的老好人的讨好型人格、家里乖乖女得了厌食症等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