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杀”是当前
“90后”“00后”的社交新方式
其以剧本形式虚拟出一个故事
让玩家在故事中扮演不同角色
因其极具故事性和场景性
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参与
近日,保定15岁少年陈刚(化名)
和妈妈来到了
医院就诊
原因竟是因为
他沉迷于“剧本杀”无法自拔
15岁少年沉迷“剧本杀”患上厌食症、抑郁症等疾病
15岁的陈刚平素内向,不爱和同学、朋友交流。最近,他迷上了“剧本杀”。
陈刚不但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来玩“剧本杀”,最近3个月更是连课也不去上了,瞒着家人逃学,到处去玩“剧本杀”。本市的“剧本杀”玩完了,就去邻近的城市玩“剧本杀”。
图文无关沉迷其中的他,甚至已经不肯回家,不吃饭,只喝可乐,晚上不睡觉。到后来,陈刚出现精神混乱,没事自言自语,沉浸角色不能自拔,妈妈把他送来医院儿少精神科就诊。
该医院儿少精神科主任张欣接诊后,经过检查和评估,发现陈刚不光沉迷游戏不能自拔,还患上了厌食症、抑郁症、严重营养不良等疾病。
“这个孩子首先需要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戒除相关的心理依赖,因其出现睡眠、精神行为紊乱,需要一些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在完成相关治疗后,还要对他进行社会功能恢复和社会适应性调整。”张欣表示,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孩子的精神状态有了好转。
“剧本杀”对未成年人来说可能存在这些危险
张欣表示,“剧本杀”的主要受众是大学生、高中生和刚上班的年轻人,这些群体容易消费没有节制,个人没有控制力,导致出现损害自身的问题。
“剧本杀”对未成年人来说可能存在这些危险,比如,“剧本杀”内容大都没有经过审核,为了追求刺激,添加了大量的血腥、暴力、色情等内容;
游戏中往往不认识的人在一起进行活动,容易交友不慎;
“剧本杀”以一种游戏的方式让玩家代入角色,短时间内体验另一种人生,很容易让孩子沉浸于角色中,甚至形成依赖。
对于爱玩游戏的孩子家长应该正确引导
游戏上瘾成为许多父母害怕的一件事情,在许多家长眼里,认为只要孩子打游戏上瘾就没救了。其实游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不及时采取措施,让这种行为越来越严重。
张欣建议,家长发现孩子存在成瘾行为后,首先需要找专业人员进行评估,治疗原则采用心理治疗和教育相结合的模式。
很多孩子游戏成瘾是因存在一定的家庭问题,所以也需要家人和孩子一起努力,才能真正改变。
对于爱玩游戏的孩子,家长可以这样引导——
和孩子一起规划游戏时间:
有研究证明,每周游戏时间在10小时以内对于孩子的认知功能有轻度促进作用,超过20个小时就有损害作用了。所以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约定游戏时间,同时尽量完成一些和孩子可以进行互动的游戏。
但要注意,在游戏中不要过多批评指责,这样会让孩子丧失游戏的乐趣和与家长互动的意愿。
有针对性地选择游戏:
游戏本身的作用是提高孩子乐趣和兴趣,同时它是一种社交活动,需要有人的参与。
第一,需要家长鼓励孩子们寻找伙伴进行游戏。
第二,需要在游戏中多鼓励孩子,少一些指导和建议。
第三,需要找与孩子性格特征相符的游戏,比如性格内向的就选择象棋围棋,性格外向的就选择篮球足球等。
延伸阅读
“剧本杀”行业健康发展需监管引导并重
近年来,带有角色扮演属性以及注重推理玩法的“剧本杀”,成为当下年轻人社交娱乐的新体验模式。来自人民网报道的数据显示,截至年底,全国“剧本杀”线下实体店已经突破4.5万家。
据人民网报道,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刘旗向大会提交《关于促进“剧本杀”新业态发展的提案》,建议对“剧本杀”行业开展内容审核与版权保护。
刘旗表示,在发展过程中,“剧本杀”行业存在着“内容无审批”“版权无保护”“行业无监管”等问题。
剧本内容没有审核机构进行审核把关,导致部分作品涉灵异、情色、暴力等情节存在;
行业没有形成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网络平台盗版作品较多,没有相关保护措施,低价恶性竞争导致大量剧本内容的抄袭以及同质化;
很多实体店没有正式营业牌照,甚至不一定有正式的门店,部分店家消防安全防备意识薄弱。
为此,刘旗在提案中建议,对“剧本杀”行业开展内容审核与版权保护。
由国家相关部门建立内容审核和版权交易保护中心,通过版权局或第三方机构,加强对内容创作、发行使用等环节的内容引导、审核、保护与交易管理。
你玩过“剧本杀”吗?
■文/河北青年报记者王珊
■编辑/樊一帆
版权归河北河青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