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性神经症属中医“郁证”范畴,是指隐情曲意不伸,寡欢不悦(心境低落),(睡眠障碍)焦愁思虑(焦虑)形躯不适(躯体不适)病程迁延的种情志疾病。
本病发病率较高,年我国患病率为%,近来求治于中医者逐渐增多。
一、病因病机
抑郁性神经症的成因与生活事件有关,常见因素如离异、丧偶、辍学、失业、失恋、工作紧张、心理压力等。
《素问·五疏过论》早就有“必问尝贵后贱······尝富后贫”“医工诊之,不在脏腑,不变躯形,诊之而疑,不知病名”“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等论述。
其“不知病名”“不变躯形”“精神内伤"的疾病,与郁证密切相关。《灵枢·本神》也认为“怵惕思虑者则伤神”“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养生者应“和喜怒而安居处”。另外,因疾病致郁者也不鲜见,多为慢性经久难愈之疾,其形躯痛苦,身心受其折磨摧残而郁郁寡欢痛不欲生。
总之,本病病原总由于心,而关乎脾与肝(如思伤脾、怒伤肝等),长久郁而成疾。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必化热阴血津液耗伤血不畅行。初伤气分,久延及血终成郁劳沉疴。
二、临床表现
寡欢不悦,爱好淡化,好独处求静,表情抑郁;心情沉重,心事重重,或面容凝重,语音低沉;叙述长时见伤心落泪,担心病情遗漏,或再三重复,或将症状写在纸上最与医生,并再三强调和作解释;感到无望与失助,自卑、后悔。
2.不成寐人睡困难,或有早醒,提心吊胆,睡不安稳,或睡中多梦等。伴注意力分散,记忆力减退,头昏耳鸣
3.形躯不适古代医家称“躯体”为“形躯"或"躯形”《素问·五疏过论》指出本病"不变躯形”(即形躯),华岫云指出;“气滞或在形躯或在脏腑,必有不舒之现症,盖气本无形,郁则气聚聚则似有形,如胸隔似阻,心下虚,胁胀背胀航闷不食,气粮攻冲,筋脉不舒,医家不察,误认有形之滞,放胆用破气攻削,至愈治愈剧,转方又属呆补,此不死于病死于药矣。
说明郁证辨证,应将形躯不适与器质性疾病形驱症候(包括体征)相区别。
4.倦念乏力精力不济,力不从心,懒言,食少。
三、辨证要点
郁证辨证,首辨神伤,次辨气郁,再辨本虚,后辨邪郁
辨神伤患者表现为心境低落,屏人独居,寤不成寐,焦虑神耗如溃,排郁悲泣,隐情曲意赛欢不悦等。
2.辨气郁多为西医所称之躯体不适,如胸闷、胸痛善太息、心慌心下痞闷知饥而晓中不爽胸背胀痛胁胀满、暧气、腹胀便秘等。患者自觉严重,但无器质性疾病。
3.辨本虚倦息乏力力不从心,注意力分散,无精打采,口干,皮肤干燥,手足心热,大使干结,舌嫩红无苔或少苔。
4.辨邪郁首为火郁,为气机郁滞化火,如心烦、口舌糜腐、口苦吞酸小便短赤等;次为气郁血如胸胁刺痛麻木、舌色紫暗等;再次为湿带为气郁水停,如感觉四肢沉重肿胀、脱痞食少舌质胖而苔白厚腻、小便浑浊、大便薄等。
四、治疗及药物选择
1心理疗法古代医家重视心理疗法。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郁》认为:“服药以草木功能,恐不能令其欢悦又说“隐情曲意不伸,是为心疾,此草木攻病,难以见其长······务宜怡悦开怀,莫令郁痹绵延”,“必得开爽冀有向安”。
华岫云称:“五郁之治犹虑难获全功····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生诚恳的应诊态度,耐心倾听病史,体察病情,同情其痛苦劝慰鼓励,建立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既属于心理疗法范围,更是取得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
自古医患关系融治,自属中医优势。清代医家王孟英处方治病必先立案,对患者体贴人微,有的患者尚未服药,先闻其案,病即愈半,更有阅案病愈,而不再服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