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厌食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大脑植入电极的是非功过
TUhjnbcbe - 2025/2/7 9:58:00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脑极体

大脑和电,这两个词结合到一起总会给人不好的联想,比如“杨教授”之类的。

然而如果我们平心静气地观察一下医学史,会发现现代医学不仅掌握了电击大脑的正确使用方式,甚至更进一步,开始尝试在人类大脑中植入电极,进行长时间放电。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生物科学发现用电流刺激脑组织,可以对人类的各种心理、生理技能产生影响。肌体功能、意识、记忆,语言能力,甚至性格,都可能在脑垂体被电流刺激下发生某种改变。

这种现象到底是什么原理,至今也没有完美的答案。而与粗暴的“戒网瘾电击”相比。动物实验表明,通过开颅手术在脑中植入电极,在大脑特殊部位激发1~5V的电流,将有可能在无明显副作用的前提下完成手术般的“精准电击”。

之后,脑中电极逐步从动物实验走向临床,在帕金森、瘫痪与癫痫等疾病中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这项技术也伴随着众多争议、疯狂与奇妙发现。

让我们先从这个领域最著名的“半机器人之父”说起。

医学之路

在大脑中植入电极放电,可以影响生物体的神经中枢,这事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被发现了。比如通过电极来影响猕猴的运动神经。

但是类似科学实验有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植入的电极会引发排异反应,造成实验动物的大脑损伤。

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著名神经学家凯尔·肯尼迪发明了一种可以长期放在大脑中的电极材料,他称之为“亲神经电极”。这个发明让大脑植入电极开始从只能做动物实验,开始向医学临床迈出了极为关键的一步。而凯尔·肯尼迪也成为了这个领域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

年,《连线》杂志专题报道了凯尔·肯尼迪的故事。这位科学家的一生,都与脑中植入电极这件事息息相关,甚至可谓荣辱与共。

年,获得FDA许可之后,凯尔为一位中风导致全身瘫痪、只能靠呼吸机维生、全身仅能眨眼的病患进行了大脑植入电极手术。通过读取病患脑中电极发射出的信号,这名瘫痪患者成功在电脑上完成了打字。

这个尝试可谓跨时代的。这意味着瘫痪、渐冻症等只有意识清醒,全身无法活动的患者,多了一个重新与外界交流的可能。

然而好景不长,严重的排异反应以及颅内手术难以愈合,让脑中电极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中持续走入了低迷。FDA取消了类似手术的许可,凯尔的学术资助也几近枯竭。而让他再次名扬天下的事件,是年在已经无法得到临床实验机会,资金濒临匮乏的情况下,凯尔决定用自己当“实验品”,为自己进行了大脑电极植入手术。

手术引发了相当严重的并发症,凯尔有两个月时间无法说话,并且疼痛难忍。然而实验积累的数据,却让神经学界再次看到了让全身瘫痪患者开口说话的可能。

这个故事在媒体报道后广为流传,凯尔也被称为21世纪疯狂科学家的代表。在这些用生命探索大脑真相的步伐之后,脑中电极在今天临床医学当中逐渐成熟。

例如在癫痫病领域,在大脑中植入电极可以侦测电线发作信号,进而发送脉冲阻断这种信号,这种操作已经有了临床应用可能。再比如脊髓炎和脊髓损伤的康复中,脑中电极可以放射增强信号,帮助患者更好完成持握、提拉等动作。

在帕金森症方面,脑中植入电极也开始作为一种新的应对方案,虽然还仅仅处在非常谨慎的早期探索周期。

在我国,通过开颅手术进行脑内放电刺激,也开始作为特定帕金森、神经性厌食症的治疗方案之一。甚至已经开始尝试脑中电极帮助戒毒的可能。

而在实验室中,脑中电极技术已经开始由一种医学手段逐渐进化,向人类大脑深处的某些秘密进发。

记忆宫殿

神经科学,尤其是对大脑的研究,经常在不经然间敲开令人惊奇的大门。

年,加拿大一个脑中植入电极的案例中,竟然有了意外发现。这个案例中,一个肥胖症患者尝试脑中植入电极来干扰肥胖症。结果科学家意外发现,电极竟然显著提升了患者的记忆能力。

这意味着,人类的记忆宫殿,也是可以通过在脑皮层中特定领域进行电击来改变的。甚至记忆力这个东西,也可以被电击下变得更好或者更糟。

这个发现自诞生起就收获了广泛

1
查看完整版本: 大脑植入电极的是非功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