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食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不思伙食,见食而烦,甚者拒食而言。严重者恶阳食臭,见食物则恶心欲呕,故又称恶食。临床所谓之纳果、纳差、食欲不振、不思食、不知饥等皆属本病的范畴,只不过存在程度上的区别。因此,本病临床上颇为常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历代医籍有关厌食的记载较详,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脉解篇》日:“所谓恶闻食臭者,胃无气,故恶闻食臭也,说明胃气败则恶闻食物的气味。汉.张仲景提出与宿食有关,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谓:“下利不欲食者,宿食也。元●朱丹溪提出情志所伤,如《丹溪心法》云:“抑郁伤牌,不思饮食”。
明.张景岳谓:“怒气伤肝……致妨饮食。”并将本病分虚实两端:“病后胃口不开,饮食不进者,有二证,盖-以浊气未净,或余火未清……一以牌胃受伤,病邪虽去而中气未复(《景岳全书,杂证谟》。到了清代对本病的认识更为全面,如《张氏医通云:“胃主受纳,脾司运化,故不食皆为中+受病……实则痞满气胀;胃虚则饮食不甘,胃热则饥不能食,胃寒则胀满不食……脾.虚则食后反饱。”这些理论和经验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本病既是一个独立的病证,又是多种疾病的一个临床症状。本篇所述,是以厌食为主的疾惠,多见于西医学中的消化系疾病,如急、慢性肝炎,胆囊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病,凡是以厌食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均可参阅本篇辨证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