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勇往直前的底气,正是源于“有人在身后托底”的安全感。
孩子缺乏安全感,一眼就能看出来
妈心理后台中一位妈妈发现儿子最近总是要超额的零花钱,一问才知道,孩子说每天看到自己存钱罐有很多钱,就很开心,可以让自己觉得满足。
因为忙于工作,孩子一直跟着爷爷奶奶在老家生活,除了生活费外,妈妈每个月还会给孩子大概多的零花钱,觉得自己从未在物质上亏待过孩子。
孩子现在每个月要多的零花钱,妈妈担心他会充值游戏或者胡乱花钱。
老师告诉她:一个孩子突然要这么多的零花钱,他其实是在寻找安全感。
妈妈很疑惑,家里不缺衣少食的,爷爷奶奶的照顾也很细致,自己每个月也会尽量抽时间回去陪伴他,怎么就缺乏安全感了呢?
细细探讨的时候,发现这位妈妈有一个不好的习惯。
就是一旦孩子遇到什么问题,她就会给孩子转钱,比如学习成绩下降了,和同学有矛盾了,心情不好了等等。
随着孩子长大,孩子的匮乏感越来越明显,只能通过跟妈妈要零花钱来满足自己的安全感。
本身妈妈的陪伴就比较少,孩子也很难确认自己的存在,他就会通过其他方式寻找自己的价值。
安全感,到底是何方神圣?
安全感这种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把孩子的很多行为问题归结于此。
它是一种让人放心、舒心、可依靠的感觉,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是孩子最基本的需要。
认知神经科学认为,人类的大脑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发展出了两种工作状态,神经系统一和神经系统二的状态。
一种是当自己遇到危险时,就会处于肌肉紧张、僵硬的防御状态,这是神经系统一的状态。
还有一种是具备了思考、理智、认知、语言和想象力等能力的理性状态,这是神经系统二的状态。
当人处在不安全的环境中,面临危险时,会立刻关闭理性脑,启动自我保护机制,自动切换到神经系统一的状态,身体本能地根据当下的状况出现对抗、逃跑、木僵三种状态。
一位15岁男孩的妈妈表示,
我们夫妻总是在争吵,情绪暴躁不安,同时把希望寄托在孩子成绩上,对他期待很高,动不动就说“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你再不好好学习,将来就会去要饭”,孩子内在总是处在惊恐、不安的状态。
长期安全感的缺乏,让他开始直接“摆烂”对抗,直至现在休学一年。
可能有家长会说,“我一吼,孩子就听话学习了,效果也挺好的”。
父母的恐吓可能会让孩子服从、听话,放下游戏去学习,但是内在会积压愤怒、恐惧、委屈等很多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可以被压抑,但是并不会消失,当累积到一定程度,再也压抑不住的时候,就会出现持久的对抗、逃跑或者木僵。
小的时候,面对父母的恐吓、训斥,孩子会通过哭、闹来表达自己的对抗。
再大一点了,会产生隐形对抗,做事拖拉、磨蹭。
进入青春期后,要么直接和父母对抗、争吵、打闹,要么关在房间、沉迷在游戏里,逃离父母,逃离学校,要么攻击自己,自伤、自残甚至自杀。
很多父母说,“现在条件这么好,孩子反而变得脆弱、厌学了”,这都是孩子长期没有安全感,大脑长期处在神经系统一的状态所致。
安全感来自于父母的反馈
我们这一生叫得最多的两个称呼就是爸爸和妈妈,从说话到小学之前是安全感关键期,这两个称呼,承载了几乎全部的安全感。
如果父母的反馈是积极的,也就是每一声呼唤都有一个回应,或者扭头微笑,或者轻声答应,久而久之,我们就知道这个世界是温暖的,有反馈的,我们是存在的,被接受的,有价值的。
如果没有反馈,也就是呼唤父母而得不到回应,父母总爱搭不理,忽视呼唤,我们就知道自己是不被接受的,存在感得不到认同,我们是不被接受的,自己的存在便是脏的,可耻的。
这种感觉一旦在幼小的心灵扎根,便会在成年之后长成一颗巨大的肿瘤。以各种最丑陋的形式外化出来,比如自残,抑郁,厌食,总之就是求死之心。
武志红说,善的对立面不是恶,而是冷漠,恶只是冷漠的衍生物,攻击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从缺乏回应的绝境中生出的。
回看我们人生成长的道路,就会发现一个安全、持续有爱的原生家庭非常重要。
这个安全依附不仅仅体现在给孩子提供足够的吃穿用等物质基础,更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