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厌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孙卓决定回深圳看完他爸爸的做法,才明白
TUhjnbcbe - 2025/3/15 9:30:00

作者:主创团·哎呀妈

至今,仍会被孙海洋夫妇认子的画面戳中泪点。

作为《亲爱的》故事原型之一,孙海洋夫妇忍受的痛,非常人所能想象!

14年前,儿子孙卓被别人诱拐,随后14年里,他们骨肉分离,分隔两地。

儿子是生是死,他们全然不知,即便杳无音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坚持一定要找到儿子。

总算,苍天不负有心人。

12月6日,孙卓在民警的陪同下,前往深圳认亲,这个悲剧,终于等来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见到亲生儿子,孙海洋按捺不住满心欢喜,激动的情绪溢于言表。

相比之下,飞奔到父母身边的孙卓,显得略为淡定。

即便被拐时,他已经4岁,但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的身份。

即便山东家里的姐姐说他是捡来的,他也只是当成玩笑话而已。

面对亲生父母,他一度选择“拒绝”,想要继续留在山东读书。

然而在家人陪他一路回老家湖北,重返山东后,他的想法改变了,决定回深圳。

看到孙卓这个决定,我不由得敬佩孙海洋的大智慧。

千辛万苦终于找回了儿子,谁都想要将他留在身边,但看到儿子似乎心存顾虑,摇摆不定。

他没有逼迫,也没有为难,而是尽可能陪着儿子,带着他体验本该属于他的生活。

知道儿子一时要接受现实有点难,他就给儿子足够的时间思考,并将选择权交给儿子手上。

可喜的是,儿子被他的爱所打动,也勇敢地面对真相,一番深思熟虑后,决定回深圳。

据说,深圳中学已经伸出橄榄枝。

不管事实如何,坦白说,孙海洋和青春期儿子的沟通方式值得千千万万父母学习。

面对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子,他巧用情感的角逐力,给足儿子空间,让儿子终究心甘情愿回家。

这让我想起《正面管教》中的一句话: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父母永远急不得,只有做对了,关系才对,结局才会美好。

对孩子的过分爱护,是害不是爱!

最近正在热播的《女心理师》中,有一个叫静静的女孩。

自从爸爸离开家之后,妈妈便把心思全都放在她身上,一心一意栽培她,盼着她出人头地。

学钢琴好,妈妈就逼她学,总要练到妈妈满意的程度才能吃饭。

发现她有早恋的迹象,妈妈当着所有人的面,狠心掐灭了她青春期的一丝萌动。

甚至,发现她私下和别人一起组乐队打鼓,妈妈也管,就怕她学坏。

整个成长过程中,除了她自己,还有妈妈的如影随形。

不管她做什么,走到哪,妈妈永远都是一副“我都是为了你好”,无时无刻往她生活里插足。

结果呢?

蒋静完完全全被妈妈“绑架”了,穿衣服选妈妈喜欢的,做事情选妈妈满意的。

内心仅存的自我意识,只能在没有妈妈在的情况下才敢释放出来。

妈妈一出现,她又成了言听计从的“乖孩子”。

就这样,没有一丁点的自我掌控感,她患上了抑郁症和厌食症,总会不自觉地折磨自己。

其实,现实中又何尝只有一个“蒋静”,只有一个“蒋静的妈”?

孩子一到青春期,突然有了想法和主见,不愿再像以前那样,什么话都说,什么事都听。

这本是成长的必然现象。

可父母却如临大敌,生怕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以后出什么事自己不好把控。

于是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控制、干涉,想把孩子紧紧拽在手里,好好保护孩子。

殊不知,这样的爱带着剧毒,不是爱而是害。

俞敏洪老师表示,父母总是干预孩子的生活、学习,这么做是在剥夺孩子的生存权和独立面对世界的勇气和能力。

越不肯放手,以爱的名义表达对孩子的关怀,事实上,孩子越容易受伤,越不知道该如何和世界相处,和爱自己的人亲近。

孩子的理智,源于父母的克制

很多做父母的,往往有这样的心路历程:

小时候,总觉得给孩子的不够,有什么好的贵的,第一个会想到孩子;

等他稍微大点,懂事了,还是按照小时候的模式,不断给予付出,结果孩子却不吃这一套。

当不得已学会放手了,又发现孩子愿意开口,亲近自己了。

这让我想起了表姐的故事。

表姐是名医生,精湛的医术让她在当地小有名气,在儿子出生前,她一度很坚定要孩子日后学医,继承她的衣钵。

然而,儿子从小就害怕消毒水的味道,却对布娃娃一类的玩具情有独钟。

长大一点还喜欢十字绣,织毛线……

因为这个爱好,外甥被无数人嘲笑。

刚开始表姐也难以理解和接受,可看儿子这么喜欢,她干脆“不管”,有时还陪儿子聊这方面的讯息。

即便听到别人的闲言闲语,表姐也为此担心过,但儿子面前,她从不流露半分。

一方面是儿子大了,不宜干涉太多,另一方面是想着儿子上高中后,自然会慢慢放下不玩。

结果报考志愿时,儿子突然决定:“我想报读服装设计专业,制作漂亮衣服。”

坦白说,当时得知孩子有这样的目标,多少有点诧异,怕他坚持不了多久。

直到他大学毕业后,成功在广州一家世界五百强企业实现设计师的梦想,才意识到他对自己的定位,绝对不是说说就算。

表姐爱儿子吗?很爱!

工作再忙,她都会陪儿子玩,学习,儿子要什么,她都尽量满足,很少打骂。

正是这份有边界感、克制的爱,让儿子既与众不同,又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自己的“八阶段理论”中明确指出: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当他的自我感觉和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将会为他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

换句话说,只有孩子在足够的包容的环境中,明确知道自己是谁,以后能做什么。

那么他才可能拥有独立自主为自己决策的行动力,并为之不断坚持和努力。

孩子成年又成人,关键在父母的教育

身为斯坦福大学的新生教务长,知名教育工作者朱莉·力斯科特-海姆斯在十多年的工作中发现: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自我,需要由自己去发现。

在养育上,越是懂得利用合适孩子年龄的方式,给他们独立自主决策的机会。

越有可能让他们理智下来,知道如何做一名成人。

身为父母,究竟要如何像孙海洋那样,巧用情感的角逐力“打动”孩子,培养孩子的独立呢?

1、勇敢放手,让孩子做主

前不久,英雄联盟全球总决赛中,中国EDG战队拿下桂冠,江门男孩李炫君一战成名。

他这样一位世界级电竞大神的成功,离不开妈妈陈春丽的支持。

当初,正在读初三的李炫君提出想打电竞时,妈妈很不理解,毕竟身边没有任何先例。

但在儿子的坚持和班主任的游说下,妈妈内心虽然备受煎熬,但还是决定买机票,带儿子去上海学电竞。

整整两年,妈妈顶住巨大的心理压力,让儿子尽情享受打电竞的快乐。

而她的放手,终究成就了儿子的人生。

中国教育学会理事王占郡说过,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谁做主很重要。

放手,不是不管,而是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好给他做主的机会,勇敢探索自己的可能性。

2、传递正确的三观,校正孩子的方向

浙江杭州,一位12岁男孩跟爸爸提出想买球衣。

由于男孩平日习惯买这买那,为了让他体会一下赚钱的辛苦,爸爸决定带他出去捡瓶子。

捡了几天,男孩也明白了父母的一片苦心。

父母在孩子身上种下什么因,就会结出什么果。

守护青春期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告诉他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孩子的三观正了,走的路才不偏不离。

3、做好一名“副驾驶”,帮助孩子面对富有挑战的人生常态

网上曾流传一封父亲写给考试失利、心情郁闷的初一女儿的信,至今读起来仍然感动满满。

“我今天就学习的事再说几句,大可不必紧张。”

“其实你已经很优秀……你不但比我们大人聪明,而且比你同龄的同学都出色。”

“所以考差不要找理由,要找原因……这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洋洋洒洒三页纸,六百多字的经验分享,道尽了爸爸的爱。

亲子教育专家李小萌表示,要做孩子的副驾驶,帮孩子看看路,指挥指挥,在旁边做个教练。

孩子的人生父母替代不了,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他自己掌握方向盘开车,父母给予他一个舒适、安全的行驶环境,便是最好的爱。

为人父母,此生与孩子的关系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

第二阶段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第三阶段是和孩子保持合适的距离,巩固彼此间的关系。

陪伴孩子一路走来,我们有过摸索,有过无助,有过反思,有过成熟。

而一切的取舍,最终都旨在培养孩子独立成人。

愿我们眼前每一个看上去已成“大人”的孩子,都能在正确的指引下找到自己,活出让人惊喜的最好的模样。

作者:哎呀妈,多平台签约作者,高校教育心理学教师,愿用自己的心和笔,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世界。新东方家庭教育(ID:xdfjtjy),传递专业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资讯,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议。让持续的学习成为家庭的习惯。

1
查看完整版本: 孙卓决定回深圳看完他爸爸的做法,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