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下意识的“感觉“”或“情绪”可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分类型神经生理反应”。
譬如说,一般吃的盐、喝的酸奶、闻到的各种花香、水果香味道,包括我们用手触摸不同材质的布,冷热感觉,其根本都是基于“感觉中枢”对嗅味触受体产生的反应进行的对应“分类性”模拟,然后以对应的“神经生理反应”呈现,基于这种基本的“分类型神经生理反应”才达成对“对象”的最基本感觉性识辨。
而这就是“感觉型神经生理反应”,其后的三类都可归于“机体型生理反应”。
第二类是达成“乐”的“神经生理反应”。
指的是与对象达成“应”或者“愉悦”时产生的神经生理反应,这是一种回应“行为正确”的正反馈机制,以及达成辨别,而依靠这个达成“应”或者“愉悦”的对象,就可以实现“切近”的生存和存续,或者获取愉悦感。
譬如,当你吃着可口的饭菜、美味的饮料、冬天晒着太阳或躺在被窝,你是不自觉会产生“愉悦”的神经生理反应,而不是“痛苦”的神经生理反应。
第三类是达成“苦”的“神经生理反应”。譬如当你吃了有害的食物,难喝的汽水,或者是遭受外部的痛击,用手去触碰火苗和针尖,这都会让你产生的“痛苦”的神经生理反应。这种痛苦的神经生理反应其实是对你行为的负反馈,让你不再接触对应的“外物”,因为对你机体有巨大的伤害。
第四类是脱离“苦”而产生轻松愉悦的“神经生理反应”。
这就相当于说,当你吃了很酸、很苦或者被打产生“痛苦”感觉的时候,突然你能逃离这种让你痛苦的地方或场景,这个痛苦逐渐消失过程本身就是伴随着产生轻松愉悦的“神经生理反应”。
譬如内啡肽,内啡肽就是一种当你感觉极度痛苦时产生的让你感觉到“愉悦”的神经递质。好比说,当你跑步跑到体能的临界点时,就会产生内啡肽,这其实就是一种缓解你机体痛苦的机制,让你在极度痛苦的时候不那么痛苦,包括你吃辣椒的时候,那种剧烈的痛觉也会伴随着愉悦的感觉,这个时候也是分泌了大量的“内啡肽”。
事实上,前三类基础模拟的“神经生理反应”,是纯粹下意识范畴最为核心的感觉或神经生理反应,直接决定着纯粹下意识动物的趋近驱离,这也是下文着重探讨的。
摘自《狭义心理学》
意识起源读书小组
正在招募中
转发本文即可获得《物演通论》思维导图和参与意识起源读书会
桡哲思想综述:
#优质作者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