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小学阶段,还是初高中阶段,只要是还面临升学和考试压力的孩子们,普遍都存在焦虑,厌学等症状,深入分析不难发现:两大因素引发的,一是高竞争感,二是高孤独感,两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最普遍的是学业上的焦虑问题。
一对一服务,贴心可靠,免费咨询了解更多
那么怎么避免孩子的心理问题,需要家庭怎么做呢?
所有的孩子问题,其实都是家庭的问题。
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孩子出问题了,其实是家庭系统出了问题,如果不改善这个系统,是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的。
1.好的家庭的共性
幸福的家庭有一点是一样的——家里没有一个人是控制欲很强的。夫妻两个人都比较成熟。成熟跟学历、收入、社会地位无关,农民也可以很成熟。成熟的主要体现是没有很强的控制欲,做事情比较独立,家庭里面各个成员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有困难的时候就互相帮助。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关心,但是又不是彼此控制,这样的家庭就比较健康。
比如,一个十六七岁的男孩出去参加同学聚会,成熟的妈妈就会说:“注意安全啊,钱够吗?”“够!”然后这孩子就出去了。他在外面玩得很自由自在、很放松,他在同学面前也会让人感觉是一个很自然的人,因为他没有被控制住。
而控制欲强的妈妈会问:“和谁在一起?去几个人?什么活动?什么性质?你带多少钱?只能用多少钱……”这样的孩子出去表现也是不一样的。玩到一半时,老妈又一会一个“你在哪里?可以回来了吧,已经9点了,你不是说好9点吗?”。
有一个控制欲很强的人在家里,其他人就会有压力,慢慢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孩子做作业的问题,家长去控制的话,孩子就学不会独立做作业。作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不要去搅和在一起。如果搅在一起,这孩子一定是自己不做作业的,拖拖拉拉搞这搞那。
2.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问题
家庭结构的问题
一种是单亲家庭。不是说单亲的孩子就会成长不好。但是单亲的孩子家长往往容易否定另一方,攻击诋毁另一方,这样就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另一种就是老人过度参与孩子管教。四个大人管一个孩子,老人完全参与管教出来的孩子,个性上总是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比如幼稚,不听人讲话,很容易发火。因为他被高度聚焦了,被高度聚焦的人很容易发火。不能摆脱自我中心的阶段,表现出来就是幼稚,不能换位思考。
健康的家庭结构,老人应该是可分可合的,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就是一个帮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了,老人就应该退出,星期六星期天也退出,交给孩子父母。老人如果分不清边界,就会出现很多矛盾。除了夫妻教育孩子问题上的矛盾,还会叠加外婆跟女婿,母亲跟女儿之间的矛盾。
①夫妻关系的问题
夫妻关系不和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夫妻两个常年冷战,就是不离婚,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也会有问题。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系就像悬在头上的一把剑随时会掉下来,永远悬在那里太难受了!必须让孩子感受到一个阳光灿烂的母亲,对生活充满热望拥抱生活的样子。母亲必须要把自己给打理好。自己处理好了,孩子就会改变,成绩也会上去。
②亲子关系问题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里面一个非常隐蔽的问题就是亲子关系。亲子之间,有的时候不是爱的问题,简直就是仇恨的问题,但是却用爱的形式表现出来。
举个母女关系的例子。孩子妈妈要求女儿必须要考前3名。原因就出在她妈妈的身上。原来这位妈妈是家里的第三个女儿,她的出生并不受家人欢迎,因为他们所盼望的是儿子,她唯有通过考第一才能得到家人的重视。而这种心理延续到了自己女儿的身上。在中国,这种受到母亲排斥的情况并不少见,很多得厌食症暴食症的女儿背后都有一个排斥她的母亲。女人是很难取得自我认同的,而且往往会把对自己的不认同传递给下一代。这跟我们中国重男轻女的传统有关。
③还有父子关系出问题的。儿子长大了,身高都超过爸爸了,但是爸爸的角色转变不过来。原来是保护儿子,出自一种保护小生命的雄性动物的本能,但现在孩子大了就不知该如何自处。表现出来的就是对儿子不满意,处处挑剔,互相攻击,就演变成了父子大战。这与做母亲的在一旁没处理好也有关系。
母子关系上出问题的,一般就是表现在不让儿子长大,高度地控制。因为潜意识里有一种母以子为贵的想法。
父女关系出问题的,一定是因为夫妻关系恶劣导致的。母亲把女儿当同盟军,说父亲的坏话,女儿就会攻击父亲。
3.家庭的灵魂是母亲
一个母亲会影响三代。我做临床咨询多年的经验发现,所有的问题根子大多在母亲这里。
孩子跟母亲的关系也是最特殊的,虽然孩子出生剪断了脐带,但他们的潜意识是完全连通的。所有的孩子都会为母亲牺牲。我们有个误区,以为是母亲为孩子牺牲,其实孩子也会为母亲牺牲。如果母亲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整天骂骂咧咧情绪不好,那么孩子也会感受到母亲过得不快乐、很痛苦,他马上就会把这种情绪背在身上,觉得是因为自己母亲才会生活得不幸福。
每个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是家庭教育给的。比如妈妈教育孩子茶杯必须放在桌上,如果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就会责骂,那么孩子就只能把茶杯放桌上——这个是顺从,顺从了母亲的意志。顺从就会逐渐发展成认同。比如孩子上小学后请同学到家里玩,同学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孩子会叫同学把茶杯拿起来,不要放在地板上——这个就是认同。等到孩子长大了,妈妈老年痴呆了,把茶杯放在地上,他就会让老娘把茶杯拿起来放好——这就完全内化了。所以,人格中的超我部分,实际上是家长给的。家长有什么样的认识和观念,孩子慢慢也会形成这样的认识和观念,变成人格的一部分。
关于孩子的家庭教育,总结起来有这么几个原则:
0到3岁,每时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