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更好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外貌焦虑,今天成了一个尤其普遍的话题。我们用一种打量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看待他人,乃至看待自己。有一种我们称之为“美”的标准,平等地笼罩在每个人的心中:这个人是美的,那个人是不美的,或者说这个人长得好看,那个人长得一般。在不考察心灵的情况下,我们对于人的审美从未如今天这么趋同。虽说早在几千年前,就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诗句,但我们的确直到今天,才开始逐渐有能力去把东施变成西施。而也恰恰是这种能力,进一步增加了我们的外貌焦虑——别人都这么好看/帅气,你不好好捯饬捯饬怎么合适?人们在“变美”上的投入越来越大,我们将美称为一种资源,让自己变美,是在做自我投资。但又为什么这种容貌带来的焦虑反而愈演愈烈?害怕投资失败?或者本来就对这种说法不置可否?我们该如何跨越外貌焦虑?不如听听专业心理机构如何解读这个问题。养正心理以寰宇养正(北京)科技发展公司为主体,是由李明教授指导的心理科技、教育和服务机构。寰宇养正公司以“养正心理学理论”体系为核心,养正心理培训机构、心理服务中心,从心理教育、心理陪伴、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四个方面开展心理服务工作,以养正心理培训、个人心理服务,为企业心理援助服务(EAP)三个板块为主要业务线。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青春期的日子总是感觉过得漫长、热烈而又充满各种莫名其妙的烦恼。一个小女孩站在镜子前,端详着镜子中的那张既不漂亮也不算可爱的脸,至少那时的她是这么认为的。她的目光仿佛是一个有目标的聚光灯,聚焦在了鼻子和嘴巴中间的那颗痣上,看着那颗痣,一脸落寞,狠狠的用手抠了一下,试图想把它抠掉,好像就是因为那颗痣毁了自己的脸,如果没有它,自己或许可以漂亮一些。因为那颗痣,她觉得自己丑极了,她不敢正视别人的眼睛,与人交谈时总是试图避开别人的眼睛,生怕别人会注意到她脸上的那颗痣……,对,这个小女孩就是上中学时的我。整个青春期,好像都在与那颗痣搏斗,后来,或许是青春期的痕迹逐渐褪去,也或许是我的注意力逐渐转移到其他地方,总之,这场搏斗逐渐退出我的生活。直到有一次,课上参与讨论时分享了这段经历,一位朝夕相处的朋友说,她仔细回忆了一下我的脸,她都想不起那颗痣的存在。我感很惊讶,那么明显,怎么会没发现呢?然后下课以后我又问了中学时的朋友是否记得我脸上的那颗痣,她给我的答案同样是,好像没有什么印象。得到这样的答案确实是有些意外的,原来,只有我那么在乎那颗痣。再去照镜子,发现它好像确实很小,没有什么存在感,想想自己的整个青春期都在想办法让它消失,因为它而苦恼,有些自嘲的想笑,感觉那个可怜的小女孩真是傻的可爱。除了自己,谁还会注意你脸上的那颗痣,或者那些你认为的“小缺陷”?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人的知觉是具有整体性的,我们往往会注意事物的整体特征,不妨试着在脑中回忆一个你熟悉的人,看看回忆到的是整张脸还是脸上的某个特征。那为什么我们会特别注意自己脸上的那些细节呢?因为我们心里太过在意,有目的性的,有选择性的知觉自己,产生认知偏差,将更多的目光投射到那些我们在意的方面,忽略了其他方面,也忽略了事物的整体性。尤其是我们中国人似乎骨子里就有一种“自谦”,更容易放大缺陷,缩小优点。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有一种丑叫自己觉得丑,大概也是这个意思。即使那颗痣,那些你认为的“小缺陷”看起来很明显,那又能怎么样呢?很多人说现在是看脸的时代,长相优势似乎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当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每个人都有追求美的权利,但是现在好像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方向有些偏,有些难以把握,我们会下意识的将长得漂亮与“美”划等号,那么是谁构建了我们关于“美”的概念和认知呢?筑造了一座“美丽牢笼”,将我们囚禁,让我们为自己的长相、身材感到焦虑。对自己外表是否符合审美标准的忧虑,对外表可能受到消极评价的预期,会使个体处于担忧、烦恼、紧张、不安情绪中,这种指向外表的社会评价性的焦虑就被称作外貌焦虑。大量研究表明,外貌焦虑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会造成一系列消极影响,降低自尊水平,消极的人际交往,另外,还和个体的抑郁水平,与进食障碍如神经性暴食症、神经性厌食症都有很高的相关性,如果你看过《骨瘦如柴》这部电影,就知道厌食症有多么可怕了,也有研究称厌食症是当前致死率最高的心理疾病。当然,造成厌食症的因素有很多,有生物的,个人特质的,环境的等等,不同患者的病因也是不尽相同,与其他大多数心理疾病一样,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外貌焦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导火索之一。仔细观察会发现,现在好像外貌焦虑的人有很多,其中女性占比较大,尤其是现在网络媒体中充斥着各种娱乐明星,秀场模特,还有各种网红、博主等等,她们大多面容姣好,身材苗条。当我们每天被这些所谓的“美女”围绕,难免会产生向上比较的心态,与她们相比,自己似乎平平无奇,与美基本绝缘,甚至会因为长相在很多地方遭受不公,于是我们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外表,比如整容、化妆、减肥,然后在变漂亮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们莫名其妙,身不由己的就被卷入了这场“比美”浪潮,当我们在为了变漂亮中感到痛苦和烦恼的时候,不妨停下来想想,我们到底在做什么。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记得某位艺人在一个节目中表达了一个观点,大概意思是不知道现在的女孩子们为什么在拼了命的追求瘦,首先你要知道那些对模特们做身材要求的设计师们,他们真的喜欢女人吗?虽然是调侃,但确实会让人思考:“对呀!他们喜欢女的吗?那他们提出的那些所谓美的标准是为了什么呢?为了让女性变得更好还是为了实现他们个人的目标?”答案显而易见。那么到底是谁构建了我们追求的那种“美”,有多少追求是发自内心的,有多少是受到他人和社会影响的,我们追求的“美”是否是合理的,如果不合理,我们是否有勇气对它提出批判。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觉得双眼皮更好看,有些人可能会说,本来就是这样呀,本来双眼皮就更好看呀,这需要什么理由吗?那是否考虑过有这样一种可能性,或许是因为双眼皮的人比较多,要知道英文中是没有单眼皮和双眼皮之分的,所以多数人剥夺了少数人的话语权,然后就让这件事变成了看起来是大家普遍认同的观念。正如福柯的“权力系谱学”中所表明的那样,在任何社会,话语即是权力,不仅建构社会主流叙事的人有权力排斥个人或群体,在各个方面给他们贴上异常的标签从而进行压迫;而且,生活在这种叙事中的个体,也可能接受和内化这些叙事,从而依照社会的判断来判断自己的躯体、成就和人格等。因此,主流话语对边缘化声音的压制不仅表现在外在的文化领域,也发生在人的内心世界中,个体往往因为自己的观念不合文化规范而不给予其应有的重视。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前段时间看过王蓉蓉教授谈“美”的讲座,她认为“美”是一种判断力和价值观,与社会条件以及个人的理解力息息相关。我们现在关于“美”的观念越来越狭隘,譬如“白幼瘦”、“高级脸”、“线条感”等等,这或许是因为我们更多的受到社会风尚和标准的影响,而缺少了一些我们自己的,不为社会话语左右的个人判断力和理解力。“人们正经受着主流叙事的压迫,并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内化,因此亟需从中得到解脱”(叙事治疗范式重要代表人-怀特),好在现在越来越多批判的声音正在从人群中传出,无论他们是为了博取流量也好,还是真心实意也罢,思考、批判不合理的标准这总归是一件好事,虽然有时候发出自己的声音可能需要一些冒险精神。虽然我们总是容易受到外部声音的影响,但是真正将我们困在那颗“痣”里的还是我们自己,“美”应该是多样的,每个人对美的认知和观念中都应该有自己的声音,这样对美的追求才上道。了解更多请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