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为什么具有学舌的本领呢?原来这与它生有特殊结构的鸣管和舌头有关。人和哺乳动物的发声是用声带,它位于气管上端的喉头处。鸟类则不然,其发声器叫鸣管,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一般由最下部的几个(多为3~6个)气管环膨大变形,并与相邻三对(左右)变形的支气管环共同构成。鸣管的分叉部分,其内外两侧管壁均变薄,可随气流的振动而发声,称为鸣膜。鸣管的第一气管环的底部、鸣管分叉处的中央,有一从背面垂直伸向腹面的细骨棒──鸣骨,起支撑鸣管和内鸣膜的作用。沿鸣骨正中伸出的薄膜叫半月膜亦能随气流的迸出震动发声。鸣骨下方有气室,锁间气囊的分支伸入其内,气囊内压力的变化会影响内鸣膜的紧张程度及鸣管的管径。在构成鸣管的第二支气管半环的内侧,有一向内呈拱状隆起的唇状皱壁,称为外唇,它在鸣肌的作用下可调节流经鸣管的气流压力和大小,从而发出不同的音频。鸣肌是调节鸣管管径、曲率、鸣膜张力的特殊的小型肌肉,分为内鸣肌和外鸣肌两大类。因鸣管左、右两侧的鸣肌属不同的神经支配:左侧鸣肌受迷走神经支配,右侧鸣肌受舌下神经支配,故鸟类可同时发出两种频率完全不同的谐波,使其叫声更富颤率和多变。鹦鹉的发声器官──鸣管比较发达和完善,有四、五对鸣肌,在神经系统控制下,使鸣管中的半月膜收缩或松弛,回旋振动发出鸣声。鹦鹉的发声器的上、下长度及与体轴构成的夹角均与人的相似。人的发声器从喉门的声带开始,直到舌端为止,其前后总长度约有20厘米,与体轴形成的角度呈直角。部分大、中型鹦鹉的鸣管到舌端的总长约为15厘米,与体轴形成的角度也近似直角。其它哺乳动物的发声器与体轴则不能形成直角,而是呈钝角,喉头部与气管形成的屈度较平坦。发声器与体轴成直角,形成了有折节的腔,从而可以发出分节性的音,这种发声的分节化就是语言音和发展语言音的基础。它的舌根非常发达,舌头富于肉质,特别圆滑,肥厚柔软,前端细长呈月形,犹如人舌,转动灵活。由于这些优越的生理条件,所以鹦鹉能维妙维肖地模仿人语,发出一些简单、准确、清晰的音节。在鸟类学话前,对它们施行小手术,如用剪刀将舌内的舌骨剪断,或进行捻舌等,这样,可以使鸟类更多地学些较为复杂的语言。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不管鹦鹉多么能言善辩,都只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机械地模仿而已。这种仿效行为,在科学上也叫效鸣。由于鸟类没有发达的大脑皮层,鸣叫的中枢位于比较低级的纹状体组织中,因而它们没有思想和意识,不可能懂得人类语言的含义,也不可能处处十分正确运用这些语言,所以有时甚至会不分场合,乱说一气,令人哭笑不得。在英国也曾经举行过一次别开生面的鹦鹉学话比赛,参赛的鹦鹉只需要讲一句话便可,由裁判员根据这句话的内容和发音来进行打分。其中有一只不起眼的非洲灰鹦鹉所讲的一句话,受到了裁判和观众的特别赞赏,因而战胜其他选手,获得冠*。当揭开罩在鸟笼上的布以后,这只灰鹦鹉先是向前后左右瞧了瞧,然后惊奇地叫道:“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鹦鹉!”几天以后,兴奋异常的主人请了许多贵客到家中庆贺,为了在客人面前再次显示这只灰鹦鹉的“天才”,便又当众揭开罩在鸟笼上的布,满以为它能说出:“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贵客!”以博得大家的喝彩,不料灰鹦鹉见了云集的贵客,却仍然说道:“哇噻!这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鹦鹉!”,使大家哭笑不得,也让主人失尽了颜面、狼狈不堪。由此可见,鹦鹉学说话不过是一种条件反射,并且只能学会一些有限的词汇。
重点地区水稻玉米将抽检转基因成分
在传统的中式小吃里,有一些带馅的食品,这些食物的好处就是不会像炒菜一样放那么多油,但也要小心其中的馅,因为有的馅料很油腻。即使馅不是很油的话,纤维也都偏少,比如包子、锅贴或是饺子加一小碗粥的吃法,菜的数量就很有限,就算馅里面有一点点菜,量也是不够的,并且也不是很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