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厌食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科普推神经性厌食
TUhjnbcbe - 2020/10/23 10:40:00

病理生理学课上讲到水、电解质代谢紊乱时老师举了一个女孩子因为过度节制饮食导致进食失调的例子,今天就具体来谈谈关于厌食症的事。

小白

神经性厌食(Anorexianervosa,AN),又称厌食症,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一种慢性进食障碍,指个体通过节食等手段,有意造成并维持体重明显低于正常标准为特征的进食障碍。其主要症状表现在生理、心理及行为三方面。

生理

生理异常主要表现为极度消瘦,常伴随营养不良、代谢、内分泌障碍和睡眠障碍等一系列症状。

心理

心理异常主要表现为体像障碍(bodyimagedistortion)、内感受器紊乱、恶劣心境如抑郁、焦虑、恐惧等。

(体像是个体对自身躯体外形的自我认知,体像障碍则为个体对躯体外形认知的歪曲,即客观上身体外形并不存在缺陷,而个体想象出自己的缺陷或仅仅存在轻微的缺陷而将其夸大,并由此产生心里痛苦的心里病症。)

行为

行为异常主要表现为限制或拒绝进食、偏食挑食、行为退缩、人际交往减少等特征,患者除存在不健康饮食行为之外,还常存在其他危险行为,如自杀、自伤及物质滥用。

*除生理、心理及行为异常外,厌食症患者的神经结构及功能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最新修订《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对厌食症的诊断标准做了部分修改,提出厌食症诊断的主要标准:限制能量摄入,目的是将体重保持在与其年龄、性别、发育水平及躯体健康状况相对而言非常低的体重值;即使已有体重过低,仍极度害怕体重增加或变胖,表现出明显的阻碍体重增加的持续性行为;患者对自己体重或者体形的感受紊乱,自我评价不当,否认目前严重的体重过低。

20世纪50年代以来,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成为诠释健康和疾病的主流,人们在解释疾病时不仅要看到其生物学因素,还要重视引发疾病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厌食症作为一种进食障碍,其成因极其复杂,受到生物、心理及社会文化因素的共同影响。遗传基因导致的厌食症易感个体在社会文化因素(“瘦”文化、家庭关系)与心理因素(人格特质、肥胖恐惧感及应激因素)共同作用下更容易引发患病。以下重点展示心理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

01

认知-人格因素

*认知特点:

进食障碍患者具有明显的歪曲认知。进食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身体不满,患者通常有体象障碍,一直认为自己过胖,体形肥大,即使她已极度消瘦,仍然觉得自己不够苗条,于是采取过分减食来作为对这种感知觉的反应。进食障碍患者每天的大量时间都在进行与食品、体重、体形等相关的强迫性思考。患者在信息加工和记忆上也表现异常,有研究表明神经性厌食症患者倾向于

1
查看完整版本: 科普推神经性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