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人类的主要疾病开始由感染性疾病向“文明病”过渡。
而大量的体育科研和运动实践证明,体育是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的积极因素和重要手段。新陈代谢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人体生理机能适应变化的基本规律、超量恢复原理、“用进废退”法则以及遗传与变异的关系等,都是体育促进身体全面发展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由于体育具有上述特殊的作用和价值,所以它才能源远流长,兴旺发达,从古至今经久不衰,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正所谓生命在于运动,运动使我们健康。
无疑,合理进行健身锻炼是我们获得健康、拥有健康的重要手段。而运动处方,运动疗法的说法也不断浮出水面,并日渐成熟。
一、并不是每一项运动都包治百病,单一的运动模式反而会招致伤病
单项锻炼往往偏重于身体某个或某些部位,难以达到全身锻炼的目的。各种运动项目各有优势,也各有不足,进行多项锻炼才能弥补不足,收到全身受益的效果。
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久坐,各器官功能普遍退化,各器官系统均需要锻炼,若只从事单项锻炼,易使肌肉疲劳,健康蒙受损失。
此外,多项锻炼可带来更大的乐趣,不致于产生厌烦心理,更容易持之以恒。
运动的世界很精彩,你一样需要到处去看看。
二、运动也需要处方,那么,如何自己给自己开运动处方呢?
运动处方的概念最早是美国生理学家卡波维奇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及对冠心病等的康复训练的开展,运动处方开始受到重视。
年世界卫生组织开始使用运动处方术语,从而在国际上得到认可。运动处方的完整概念是:康复医师或体疗师,对从事体育锻炼者或病人,根据医学检查资料(包括运动试验和体力测验),按其健康、体力以及心血管功能状况,用处方的形式规定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频率,提出运动中的注意事项。
运动处方是指导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和科学地锻炼的一种方法。
也就是说:要求把运动量规定在恰好达到健身治病效果的“剂量”上。
判断运动量的大小,测量脉搏是个非常简便而易行的办法。当前,国内外常用的是年龄减算法,即运动时的最高心率应当控制在或减年龄数的水平上。
一般而言,青年人应控制在~次/分,中年人应控制在~次/分。如运动量控制适当,便可以从运动后10~15分钟内心率是否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找到答案,如在10~15分钟内心率没有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说明运动量大了,如果发现心律紊乱,则表明运动量过大了;如果运动后,脉搏无大变化,并在3分钟内就恢复了,表明运动量小了,下次应适当增加。
锻炼时间的长短,要看运动强度的大小而定,一般来说,每次连续锻炼15~45分钟为宜。
从生理方面分析,5分钟是全身耐力运动所需的最短时间,60分钟对于坚持正常工作的人来说是最大限度时间,所以我们采用15~45分钟是最适宜的。
每周健身的次数,最少要3次,最好是每天一次。
3、但是,锻炼有风险,开始需谨慎,量上要控制
(1)体格检查
对于40岁以下、身体健康、体格正常、无心血管疾病症状、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吸烟、有家族史等)的人,一般不必进行运动前的负荷实验,也没有必要限制他们的运动方式。
(2)加强锻炼的自我监督
在锻炼时要加强自我监督,如当发现有胸痛、胸闷、恶心,甚至呼吸困难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当锻炼后食欲下降、睡眠不好、体重下降等征象时,表明运动量过大,需要调整或暂停活动等等。
(3)循序渐进
开始锻炼的运动量和强度要小,随着身体适应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加大。
(4)经常性原则
运动锻炼,只有经常坚持才能收到良好效果。一旦间断,与人的体力、工作能力等一样,也将随之下降。
如何掌握运动量?
体育锻炼与任何事物一样,有着双重性,运动量过小或过大,都达不到目的。
特别是对一般体育锻炼者来说,过大过多的运动量对身体无益,这就要严格把握运动量的幅度与界限,只有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如何才能使锻炼能达到适度的运动量,从而获得最佳的效果呢?
科学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最佳的效果是出现在使身体处于最充分的受益状态,即身体各部器官、组织都得到最充分的摄氧量与最大心输出量的阶段,这可从每分钟心跳次数与测量脉搏可以测得。
一般地说,当心率处于~次/分时,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是,由于每个人的年龄、体质、健康状况、锻炼水平等因素的差异,不同人的最佳运动量也是不一样的。
人们参加锻炼过程中,也不能完全依照这一不同运动量的标准来衡量,因为心率仅仅是作为一种反馈信息。譬如说跑步,对老年人来讲,最好不用提高速度的办法来控制心率,不妨采用加长距离的办法,因为这样较为稳妥。
需要注意的是要善于根据自我感觉进行调节,即既不感觉十分轻松,毫不费力,又不感觉十分疲劳,精疲力竭。
只有在这种适度的规律之内,才能使锻炼获得最佳的健身效果。
三、基于目标不同的三大运动处方
1.提升耐力为目的?
(1)综合练习
综合练习是由几种不同的锻炼内容组成的。如第一天是跑步,第二天为游泳,第三天骑自行车。综合练习的一个优点就是避免日复一日进行同一种练习的枯燥感,并且可以防止身体同一部位的过度使用。
(2)持续练习
持续练习是指长时间、长距离、慢节奏和中等强度(约70%最大心率)的锻炼,也是一种最受欢迎的心肺功能锻炼方法。渐进阶段,如果运动强度不增加,锻炼者就能轻松地完成身体练习。在不受伤的情况下,一次锻炼时间可持续40~60分钟。与较大强度的运动相比,持续练习引起受伤的可能性较小。
(3)间歇练习
间歇练习是指重复进行强度、时间、距离和间隔时间都较固定的锻炼方法。练习持续的时间各不相同,但一般为1~5分钟。每次练习后有一休息期,休息期的时间与练习时间相等或稍长于练习时间。
(4)法特菜克(Fartlek)练习
“Fartlek”是瑞典词,意思是“速度运动”,是一种与间歇练习相似的长距离跑的锻炼方式,但练习时间与休息时间的比例不固定。法特莱克的锻炼地点比较随意,这可减少枯燥感。
2打造力量为目的的力量锻炼处方?
力量练习的运动处方分为三个阶段:开始阶段、慢速增长阶段和保持阶段。
(1)开始阶段:在计划的开始阶段应避免举最大重量,过大的重量会增加肌肉和关节损伤的危险性,采用较轻的重量(最高重复次数为12~15次的负荷)不会使肌肉产生过度疲劳。如果原来选定的重量能轻松自如地重复12次,则可以增加重量。如果练习者不能重复举起12次,则说明重量过大。
根据练习者最初的力量水平来确定开始阶段持续的时间,一般持续1~3周。初练者的开始阶段可能需要3周,有训练的人只需1~2周。
(2)慢速增长阶段:经过开始阶段的力量练习,如果肌肉已经适应练习动作,就可以增加重量,并能重复6~8次。当肌肉力量进一步增强时,可再增加重量,直至达到练习者预定的目标为止。
此阶段的练习一般为每周3次,每次练习为3SET,6~8RM。
(3)保持阶段:根据用进废退的原理,如果停止练习,获得的力量会自然消退。保持阶段力量练习的强度应比前阶段小。研究表明,力量增长后,每周1次的练习即可保持原增长水平。若不训练,30周后原增长水平完全消退。
3.想极速减脂的运动处方是什么?
(1)坚持体育锻炼,又适当节食。
(2)限制膳食的总热量,而不仅仅是限制脂肪的摄入。
(3)选择强度较低、持续时间长的运动,每次锻炼不应少于30分钟。
(4)培养一种兴趣、爱好,以便长期坚持。
(5)应坚持以有氧运动为主,适当增加力量练习,提高机体安静时的代谢率水平,巩固和增强减肥效果。
四、运动虽好,可别沉迷哦
运动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适量的运动能促进健康,另一方面,过度的运动则会带来伤病。
所以,掌握运动的“度”就成了关键问题。为了提高大家的警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运动过度,介绍以下几种普遍存在的运动过度导致的疾病:
(1)运动过度导致的骨骼、肌肉损伤
有资料显示,一周之内每天跑步的练习者,与每周至少休息1天或降低几天练习强度的人相比,发生骨骼、肌肉损伤的比例要高。骨骼、肌肉损伤常发生的是脚、踝、膝处的关节损伤,下肢的压缩性骨折、肌肉连接组织损伤(如胫骨、腓骨骨折)、抽筋、小腿疼痛等,一般在过度运动者中这种损伤比较明显。
(2)运动成瘾
运动成瘾者对自己的运动安排及方式过分地牵挂。他们一天要练习很多次,生怕漏掉,即使是在生病或是受伤的时候。在他们身上,过度运动导致的骨骼、肌肉损伤经常发生,也许还会影响他们生活的其他方面。竞技运动员若患此症,会降低运动成绩。而女性会导致停经或绝经。
(3)神经性厌食症
那些过分要求体形苗条的人,常会用节食的方法减体重,这会导致肠胃功能紊乱,甚至看到食物就要吐,这就是典型的神经性厌食症。
患神经性厌食症会大大影响人的健康,降低人的生活质量。
(4)躯体性神经机能症
很多女性由于极度渴望瘦美的体形而患上躯体性神经机能症,进一步发展下去可能导致神经性厌食,男士则是由于过分追求发达的肌肉而患此症。
万丈高楼平地起,坚持到底才是关键,一个健康的体魄源于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科学的运动处方,你get到了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