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年我们经历了一个特别又漫长的假期,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让我们因为生命和健康受威胁而感到惶恐;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而感到焦虑;因为生活中的丧失而感到悲痛……事实上,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一个不断面对挑战和应战的过程,也是一个在逆境中成长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在逆境中,并不完全是被动承受,还包括了很多主动适应的过程,通过这些主动的适应,人不仅能够更好的适应逆境,而且能够从中获得成长。
经过疫情的停学和停工,当下我们要面对复学复工,如何能够在重新回到学校后较好的适应新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培养自身应对逆境素质呢?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在第一期的疫情防控心理手册的基础上,推出了本期的复学心理防控手册,和大家一起调整、适应,以更加积极阳光的心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复学生活。
学生篇问1.学校通知复学了,但是我总觉得学校还不安全,同学们聚集在一起有风险,就想待在家里,怎么办?
学校始终坚持将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采取了多种措施确保师生安全。按照教育部要求“在疫情得到基本控制之前不开学,在学校的基本防控措施到位之前不开学,在校园和师生的公共安全得不到保障之前不开学”,因此,学院复学要经过上级部门检查验收,确保师生安全。而“总觉得学校不安全,出门有风险”实际上是疫情应激反应延续的一种表现,是因疫情导致的对环境安全的一种认知和情绪反应。我们首先正视和接纳自己的焦虑担心情绪,可以告诉自己“这些想法和情绪都是人在压力下的正常心理反应”;第二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调节自己焦虑情绪,如“安全岛法”:当你焦虑不安的时候,想象自己身处一个“安全岛”(一个自己感觉最安全最舒适的地方,可以在你内心深入想象出来的地方,也可以是你曾经到过的某处),脑海里可以不断回想自己身处“安全岛”的心情,想象自己身处一个保护性的,充满爱意的,安全的地方,缓慢呼吸,放松,负面情绪可以逐渐得到缓解;第三,我们还也可以通过官方渠道了解疫情发展形势,更多学校防控措施,帮助我们知情而安心。
问2.疫情期间长时间待在家里,我变得懒散、无所事事,现在要复学了,我似乎提不起劲来,对什么事儿都没有兴趣,怎么办?
因为长时间封闭在家里导致人际互动和活动减少,容易产生情绪低落和压力,我们要有意识的进行自我调节,让自己身心“动起来”。一是保持正常的、规律的、健康的生活作息,特别是制定复学后的学业目标与计划,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学习资源积极投入学习,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为提升专业能力打下更好的基础;二是适当增加体育锻炼,恢复自身的兴趣爱好,积极调整负面的情绪状态;三是多与同学朋友、家长老师沟通交流,保持良好的人际互动,增强交流和支持。
问3.学校复学了,但是我总担心自己被传染,不自觉的对照病症,感觉到胸闷、失眠、食欲也差,我是不是真的得病了?
这是由于过分担心自己会被感染带来的身心感受,是一种焦虑的表现。一是要接纳自己的情绪,面对疫情这样的情绪存在是正常的,这是人体出现的自然反应,它的出现有积极意义,保护人们远离危险,帮助我们面对和适应当下环境;二是要转移注意力,避免整日以疾病为中心的生活状态,减少对疫情和疾病的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