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骨瘦如柴》剧照
三接受采访的时候,小秋正在戒吐。刚开始催吐时,小秋能够感受到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感,像发现了一个秘密而高效的减肥方法,不安中带有一丝欣喜,可当呕吐成了每一天的例行公事时,就只剩下黑暗了。她感到无助和自责,这些感受无处宣泄,渐渐变成了悔恨和羞耻,她甚至想到了死亡。像小秋一样的女孩其实很多,她们只敢在网络上暗示自己的身份,用暗号识别自己的同类,她们把自己称为“兔子”。想要改变的兔子和沉溺其中的兔子分成两派,各自抱团取暖,两个群体之间时常有流动。在兔子的论坛里,可以看到五年、甚至十年的“老兔子”哭诉自己的无力,看到恢复的正常生活的女孩纪录自己成功的心路,也可以看到心怀*胎的商人诱惑新的女孩落网。暴食催吐是饮食障碍的表现形式,从神经性贪食症发展到神经性厌食症,后期可能导致死亡。但由于缺乏理解,想要挣脱圈套的女孩们无法直接向亲友求助,她们的苦痛可能被曲解,她们的恐惧可能被嘲笑,每一句责怪或者歧视的话语,都是扔向她们的石头。这不是小秋第一次戒吐,她也曾一度摆脱食物带来的恐惧。疫情期间,小秋呆在家里,屏蔽了所有可能让她联想到减肥和好身材的信息,没有人在她耳边开玩笑“要么瘦要么死“,没有人告诉她什么叫好身材,没有人对她说女孩必须精致漂亮。她认真吃每一顿正餐,毫无负担,对食物的依赖和恐惧也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还挺开心的,其实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这段开心的时光在返校后便终止了,几乎所有的女孩都在抱怨自己在疫情期间上升的体重,减肥成了最受欢迎的话题。作为一名合格的女性,必须瘦,必须美,必须精致。这些话语像链条一样将小秋紧紧缠绕,焦虑的情绪重新被点燃,食物是魔咒,也是解药。这些反复的成功与重蹈覆辙让小秋沮丧,她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她能带着腿伤坚持锻炼,但是难以彻底戒除对食物的依赖,“吃”成了小秋发泄压力的途径。“有时候我也分不清自己是因为情感空虚才吃东西,还是因为只是饥饿。”满满的食物就像满满的爱,但这些爱也只是暂时的。这个在旁人看来难以理解的“恶习”,不过是以“不自律”作为伪装,背后潜藏着的难以应对的焦虑和恐惧。小秋加入的互助群里有个女孩开始吐血,她不愿意走到那一步后才回头。电影《骨瘦如柴》剧照
四小葵也曾经是一名“资深兔子”,在最严重的时候,她甚至无法正常进食,她的胃会本能的排斥食物。毕业那年,小葵租了一套一居室,这是一个完美的环境,她可以放肆地吃,毫无保留地去厕所处理身体里的食物,不用担心任何人发现。她兴奋地环顾自己的居所,畅想毫无拘束的未来,她终于要自由了。是这样吗?突如其来的反问闪入脑海,那些愉快的畅想露出了本来的面貌:眼泪,鼻涕,浮肿,酸臭味,晕眩,虚脱,这不是真正的自由,即使身体能够一直扛下去,这也不是她想要的生活。她开始尝试好好吃饭,但就像小秋一样,她无法长久的坚持。在这个美貌可以变现的社会,热爱一个不那么符合社会审美的身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即使她们知道,个人的价值应该来自于内心深处美好的品质,可无论她们多么温和善良,勤恳无私,命运似乎还是更加青睐“美貌”的拥有者。皮肤白皙,身姿纤细,每一句对美的赞扬,每一次资源的倾斜,都在击打着这些框架之外的女孩的自信心。这些始终被排挤在边缘的人,她们需要反抗的不仅仅是自己对食物的执念,而是整个社会束缚。在与进食障碍的较量中,小葵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如果社会一定要往自己的对立方倾斜,那惟有增强自己的力量才能与之抗衡。小葵踏出了关键的一步,学习。在一次心理咨询中,咨询师告诉小葵,她曾遇到过与小葵一样被食物和减肥裹挟的女生,最后她在图书馆呆了两年,一切问题迎刃而解。“难道看书可以减肥吗?”这是小葵最初的想法,在一切尝试都不见成效后,小葵决定去学习,她带着一种天真的怀疑、近乎绝望的希望翻开书本,这是她最后的选择,最后的路。小葵从营养学的书开始看,仅仅是出于对科学瘦身的追求而阅读,她想要了解这个始终纠缠自己的疾病为何那么难以治愈,她的阅读面从生理跨越到心理,再扩展到社会学。她读了很多的书,了解了食物不是肥胖的根源,认识到长久的抑制必将引起反弹,也看到了内心深处所缺失的爱与认同,逐渐被知识填满。爱与力量,都源自理性。“每看一本,一个观点,一句话,有时候就茅塞顿开。”她看《存在主义的心理治疗》,看《动机与人格》,对她影响最大的是卡伦霍尼的《我们内心的冲突》,这是一本精神分析流派的心理学著作,通过这本书,她开始接受自己,原来她并不是一个怪胎,她的自卑、怯懦和别扭,原来都是有原因的。通过阅读,小葵变得坦荡而真诚。她承认自己仍然没有摆脱社会的枷锁,仍然会有焦虑,但她再也不会被这些情绪卷走,因为她知道自己身处何处,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什么,知道如何用知识作为盔甲和武器迎击狂风骤雨。后记这一期的采访并不算十分顺利,我通过某app寻找到有进食问题的群体,一个一个发私信询问是否愿意接受采访。许多人直接不回复,还有一部分人提出了质疑甚至表示了反感。我能理解这些女性的不安,这些经历并不美好,她们在生活中需要小心的隐藏,因为一旦暴漏,她们面对的可能只有偏见和歧视。在我决定放弃的时候,小秋回复了我的私信,我能感受到她的犹豫,我忐忑的等待了十几分钟后,她答应了我的采访。她勇敢地扒开了自己的伤疤,展示了她的脆弱和无助,在采访的过程中,她也曾难以掩盖自己的失落,但在这失落之中,仍然能看到她不愿放弃的韧劲。这不是“光彩”的伤疤,这是压抑的、隐蔽的、难以言说的痛苦,但小秋不是失败者,因为她从未放弃与之斗争。与小葵的采访又是另一番局面,小葵是一名有坚定且独特见解的女性,她肯定了我写作的动机,但也毫不犹豫的给我泼了冷水。她说,没有用。她很清楚这个世界为女性量身订造的框架的存在,她也很清楚其他的孩子是如何被束缚的,她也曾花费时间和精力想唤醒处于迷途的姑娘们,她知道一句轻飘飘的“摆脱容貌焦虑”无异于纸上谈兵。如果美貌可以获得红利,那么在美貌框架之外的女性的权益必将受到侵害。她这一瓢冷水,却让我更加清醒,即使她暂时未能打破这框架和束缚,但仍然能将自己从重重迷雾之中走上更光明的路,她让我看到了理性的力量。网络上有关暴食催吐的文章并不少见,但大多以猎奇的视角来吸引眼球,这对身陷其中的人群是一种伤害。这并不是一种“怪癖”或者“恶习”,而是身心疾病,患者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也需要大众的理解。再次感谢小秋和小葵提供的帮助,每一个坦诚面对自己的女性,都是生活的勇士。以下附上两篇学术论文对进食障碍的解释。进食障碍(eatingdisorder,ED)是指以进食行为异常,对食物和体质量、体型的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