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学校教育方法。当前在中小学中,错误的教育方法仍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例如,体罚,虽然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予以制止,但仍常有发生,甚至非常严重。除体罚外,变相体罚,则更为常见,甚至做作业也被作为一种处罚学生的手段:漏做一题,要罚做10题,忘了把作业本给家长检査签名,要罚抄家长姓名50遍,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一些研究指出,这些错误的教育方法,轻则会促使学生的郁、焦虑情绪和偏执行为的发展。
学校校风。校风作为一种心理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戴昭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他调查了所校风好的中学的名学生,发现所调查的全部项目都在心理健康之列的学生有95人,占53%;调查的个别项目在最不健康之列的有2人,占1%。他又调查了另一所校风差的中学的名学生,发现全部项目都在健康之列的只23人,占15%;通过这两所学校调查结果的对比,不难看出学校校风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因素
个体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被教养起来的,因此,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区环境、风俗习惯、社会经济地位等因素都不能不对个体的心理健康发生影响。在当代世界,主要存在两类社区:一种是与历史上传统生活方式接近的农村社区,另一种则是工业革命后兴起的新型城市社区。心理学家达雷(Darley)认为,农村环境变化缓慢且可以自我调节,而城市环境却变化迅速以致无法自我调节,因此,心理学家索门(Sommer)把城市环境称之为“硬化的环境”或“非人格的环境”,生活在这种环境的个体,与生活在农村环境中的个体相比,更会产生觉得自己相形失色的悲观心理,把自己作为人的尊严降低到无足轻重的地步,那么,个体心理上的种种病症也就不可避免地容易产生了。
另外,城市社区的各种污染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也会产生不良影响。我们的研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对名城乡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学生心理障碍的检出率为18.77%,农村学生则为14.22%,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社会经济地位。国外许多心理卫生学家研究了社会经济地位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如韦克斯勒(Wechsler,)认为,尽管流行病学的资料彼此不无矛盾,但50年代以来的研究表明,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阶层中,各种心理障碍、心理疾患都多一些。与中等和上等社会阶层相比,来自低下社会阶层的个体被送入精神病院的机会较多,且住院期较长;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精神发育不全儿童的比率较高,且酒精中*和社会法律问题的比例亦特别高。这种现象的解释涉及到从遗传到经济的许多方面,但最可能的解释是:与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个体相比,下层社会的个体往往遭受到更多的过度紧张、不安定和生活挫折。
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宗教、道德观等,从个体出生之日起就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他们。这是因为,每个体都是在一定的家庭和学校中成长起来的,而在任何情况下,作为培养者的家长和教师,都是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的“负荷者”,社会正是通过这些“负荷者”把它的原则、规范、准则灌输到每一个新成员中,形成其理想、信念、世界观、需要、动机、兴趣等心理品质。因此,社会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健康发生影响就不难理解了。
一些学者有关跨文化的研究和精神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例如,米德(Mad)等曾研究了居住在新几内亚的三个民族的个性心理特征,发现居住在山地、河川地带和湖泊地带的三个民族在性格、气质方面都有自己民族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有的是健康的,有的则是不健康的。另据报道,在美国移民中的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较高,而生活在丛林中的一些原始部落的居民,患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却很少。
心理因素
前面我们分析了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应该指出,这些因素最终只有通过个体心理活动的内部机制才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生影响。这里所谓的内部机制,指的是心理活动的内部矛盾性。这些心理矛盾如能得到顺利解决,个体的心理就能健康发展,否则,这些心理矛盾就会激化起来或持续出现,就可能造成个体的种种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
心理矛盾之所以会产生,是由于人们在活动中,经常会同时产生两个或两个以上对立需要,出现互相对立或排斥的动机。如果这些并存的动机不能同时获得满足,或是一个优势动机获得满足而使其他动机受到阻碍,就构成了心理冲突。心理冲突的对抗力量如果是超强度的,不能忍受的,或强度尽管不大,但持续地发生作用,就会造成强烈的情绪波动,给个体的心理生活带来不良影响,如使个体陷入困惑和苦闷,轻则使个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重则使个体产生心理障碍
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迄今为止,由于心理健康尚缺乏一个统一的定义,因此,关于青少年学生心理障碍的分类,目前学术界尚存有争议。这一点,正象精神病学家奥古拉(K.Ogura)在谈到精神病分类时所说的那样:“这是项困难的工作,其本身也是精神病学的历史。”一般说来,青少年学生的常见心理障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类,行为障碍、特种障碍、神经症、不良习惯、品行障碍、情绪障碍、性格障碍。
(一)行为障碍。1.多动症。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失调(MBD)。本症主要表现为患者活动过多,不分场合多动不宁,并常有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且富冲动性,还可有感知觉障碍。过去,一般认为多动症仅发生于儿童时期,成年后症状会自行消失,但近期的许多研究发现,许多多动症儿在中学或中学后仍然会继续出现学习的社会的、心理的问题,仅仅是活动过多的症状消失而已。如波兰德(Borland,)进行为期达25年的追踪研究发现,约有1/2的多动症患儿会继续出现行为障碍,如情绪问题、攻击行为、少年犯罪和学习障碍等,就是证明。
2.学习障碍。学习障碍是指由于某些原因(遗传因素、轻度脑损伤或轻度脑功能障碍、躯体疾病、心理因素或环境因素)所造成的智正常学生学习有困难。它具体表现为阅读、书写和计算(记忆、思维)等方面的困难:阅读困难,又称阅读低能。如阅读速度很慢,难以或不能领悟阅读内容,因而懒于阅读。书写困难,又称书写低能,是指学生难以把想象到的事物形象画出来,或把看到的词转为适当的手的运动写下来,如难以抄写黑板上的习题。计算困难,又称计算低能。此类学生在计算时常产生许多一般人不容易犯的错误,或者能心算而不能笔算等。
3.退缩行为。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不合群,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孤独,胆小,不愿与其他学生交往,不愿到公共场所去,宁愿独居家中;表情冷淡、行为迟钝、沉默寡言,不愿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告诉别人,常生活在幻想世界中。但此类学生又非常敏感,情绪容易激动或暴怒。
4.攻击行为。攻击行为是指当学生遭到挫折时,就会出现固执或执拗,甚至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叫喊、扔东西、打人、抓人、踢人咬人等行为反应。
(二)特种障碍。1.排泄障。排泄障碍主要是指大便失禁和遗尿。由于学生因非器质性原因而不能自控大便的非常罕见,故这里仅讨论遗尿症。所谓遗尿症,是指在青春期仍不能控制自己的排尿,夜间常尿湿床铺,白天有时也有尿湿裤子的现象。遗尿可分为夜间遗尿、昼间遗尿和昼夜遗尿三种,以夜间遗尿最为多见。
2.言语障碍。言语障碍在青少年期主要表现为口吃和缄默症。口吃是指声音、音节或单词被重复或延长,或者由于经常发生的独特的犹豫和暂停,以致中断了有节律的语流。口吃的基本特征是往往重复第一个词或第一句话,缄默症是指既无语言器官的器质性病变又无智力发育障碍的学生所表现的沉默不语,在周围人多或遇到陌生人时更加明显,甚至长时间一言不发,但在安静环境中,在亲人面前言语却可能从容不迫,故此种缄默有选择性现象。
3.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指入睡困难和睡眠不安、梦多、夜惊、夜游等。入睡困难是指临睡时不想睡觉、不能很快入睡、浅睡、易醒和早醒。睡眠不安表现为在床上翻动不已,手脚或全身跳动,睡中哭喊、讲梦话或牙等。梦主要表现为睡眠时因做恶梦而惊醒,醒后有短的情绪紧张,身体不能转动,心跳加快,面色苍白或出冷汗,对梦境中内容尚能记忆片刻,发作后仍然能入睡。夜惊又称惊梦。
在发作时,个体从睡眠中惊起,两眼直视或紧闭,激动不安,呼喊求救,手足乱动,大哭不已。历时15至20分钟又入睡,次晨醒后对夜间发作经过往往不能回忆。夜游指个体在睡眠中突然起床,到室内外进行某些活动,如跑步、徘徊等。当时不完全清醒,睁眼或闭眼,步态不稳或敏提,面部无表情,往往不语,动作似有目的性。此时学生虽然意识模糊,但有时能避开障碍,有时也会被绊倒或撞墙。经过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又自动上床睡觉。醒后,对梦游中情况均不能回忆。
4.进食障碍。进食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贪食症和异嗜症。神经性厌食症主要表现为个体主动拒食(这常常是因为追求苗条体型引起),导致体重锐减,有的患者体重减轻达1/3以上。但患者对自己体型的消瘦毫不在意,虽已骨瘦如柴,但总还希望更加苗条。由于营养不良,抵抗力差,常导致其他感染等严重并发症。贪食症泛指周期性贪吃,进食量很大,且进食很多。患者常知道自己进食有毛病,害怕自己无法控制大量进食的行为。尽管如此,仍然常避开别人,偷偷地、迅速地进食,而不能细嚼慢咽。患者尤其喜欢吃高热量的松软甜食,最后因腹痛、外界干扰等才终止一次贪食周期。周期终止后,常又深深后悔自责,情绪抑郁。异嗜是指一种食欲倒错现象,如喜欢吃野草、生米等,虽然阻止,但仍偷偷吞食,经常异食可引起营养不良或食物中*。
(三)神经症。1.强迫性神经症。强迫性神经症又称强迫症,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其症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与有意识的自我反强迫同时存在,二者的冲突导致病人紧张不安,十分痛苦。其主要临床表现如下:(1)强迫观念,即患者思想上为一些毫无意义的想法所纠缠,虽明知这种想法不对但又无法摆脱和难以克服;(2)强迫情绪,即患者十分害怕丧失自我控制能力而发疯或有违法犯罪行为等;(3)强迫行为,即患者表现为一些明知没有必要而又无法克制的行为。
2.恐怖性神经症。恐怖性神经症又称恐怖症,是以对某些客体或处境产生强烈恐惧害怕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患者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发作时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和对恐惧对象或处境的迥避行为。患者明知恐惧过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恐怖症按恐怖对象之不同,可分为物体恐怖(动物恐怖,水恐怖等)处境恐怖(学校恐怖、旷野恐怖、高处恐怖等)、疾病恐怖、社交恐怖等
3.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指精神容易兴奋或脑力容易疲劳,并常伴有情绪苦恼和一些心理生理症状的心理障碍。神经衰弱的症状表现主要有:(1)衰弱症状,表現为脑力和体力均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也明显减退,学习效率明显降低;(2)情绪症状,表现为易烦恼、易激惹、好伤感、易哭笑;(3)兴奋症状,表现为感觉过敏,容易兴奋,兴奋时伴有不快感而无言语运动增多,回忆联想增多且控制不住;(4)紧张性头痛,表现为紧张性头痛或肢体肌肉酸痛;(5)睡眠障碍,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感丧失(实际已睡,自觉未睡),睡眠觉醒节奏紊乱(夜间不睡,白天没精打彩和打嗑睡),易惊醒或早醒;(6)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如心惊、心慌、心跳、皮肤潮热多汗、手脚发凉、胸闷、气憋、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便秘等。
(四)不良习惯。1.习惯性抽动。习惯性抽动是指同一组随意肌快速、突然、频繁、不自主地、无目的地抽动。任何一组随意肌都可能发生这类抽动。如不自主地反复瞬目、皱眉、努嘴、嗅鼻、点头、摇头、吞咽、打呃、耸耳等,以头面部肌肉组,尤其以不自主瞬目最为常见。此种动作单调、重复,不能控制。当情绪紧张,企图控制不动时,反而抽动得更厉害,但在注意力分散时可减轻,入睡时完全消失。上述症状可单独亦可数种联合交替发生。
2.口腔习惯性反应。这是指患者具有吮吸手指、衣物及咬指甲舔嘴唇等一类口腔活动的顽固性习惯。
3.吸烟。吸烟在我国青少年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据上海市调査,名中学生中,普通中学吸烟率为19.7%,职业中学为%;据对北京市6所中学调,发现中学生吸烟率为10%(男生%,女生0.4%);据对哈尔滨5所中学调査,发现中学生吸烟率为3.4%(男生56%,女生10.3%)。这一系列数据说明吸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心理障碍。
4.过度手淫。手淫是青春期性发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倘若手淫过度而成为一种习惯,加之受到不正常的性教育而产生内疚感和犯罪感就易使个体产生生殖系统疾病,以及导致疲乏、头昏、眼花、失眠等躯体症状和注意力涣散、记忆减退、思维迟钝等心理症状。
结语
青少年的品行障碍有多种表现形式,它是指18岁以下的青少年经常有明显违反与其年龄相应的社会规范、道德准则的行为,损害别人或公共的利益,故又称反社会行为,如经常打架、骂人、恶作剧,故意破坏、热衷于说谎、偷窃,逃学,离家出走,放火以及流氓结伙等。